正文 第68章 不拘泥形成,留好退路(8)(2 / 3)

如果一位同事想把他的任務交給你去做,也許你會本能地回答:“你的事我可不在行。”這不是很好的拒絕方法。為了不傷和氣,你試著這樣對他說:“我很願意幫您的忙,不湊巧得很,我自己的那份工作還沒幹完。其實以你的能力和素質是完全可以做好那件事的。您不妨先幹起來,也許我能幫你幹點別的什麼。”如此既有拒絕,又有相反的建議,建議他先幹起來,對方還能有什麼話說呢?

7.找個依托的借口

人生就是在不斷的拒絕與讚成之中度過的,就像事物經過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一樣。但就拒絕行為的雙方來說,主動采取拒絕行為的人是站在有利的立場上的,但如果拒絕未采用合適的方法和相應的技巧,就容易造成對對方的傷害,引發怨恨和不滿,從而導致人際關係的破裂,甚至引起各種難解的糾紛,讓自己陷入非常被動的麻煩境地。即使不至於鬧到很嚴重的地步,因拒絕而引起的疙瘩也將使對方不愉快而長時間耿耿於懷。不管怎麼說,滿懷希望去求別人,卻遭受無情的拒絕,的確會令人十分難堪;自信十足地去說服別人,卻遭到嚴厲冉勺拒絕,更令人無法承受,而造成心理上無法治愈的傷痕。

“這件事恕我難以照辦,”“我實在沒有錢借給你,否則,我就不必如此地賣命了”,“我們每天都做一樣的工作,憑什麼要我幫你的忙”……在遭受這樣的拒絕後,你會有怎樣的反應,會很高興很客氣地說:“既然如此,那我就不打擾你了,對不起”嗎?恐怕不會吧。你一定會惱羞成怒,用犀利的言詞回擊對方:“你這個人講話怎麼如此無禮呀!難道你一輩子就沒求過人嗎?”然後拂袖而去,對這一個屈辱記恨於心,伺機報複。

有時,對方與我們反目成仇,並非完全是由於我們拒絕了他,而更多的是我們拒絕的語言和方式傷害了他。人活一世,說不定什麼時候就需要別人施以援手,所以,多一個敵人絕對不是什麼好事。我們避免不了拒絕的發生,卻可以在拒絕時采取適當的方法,從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因為拒絕而樹敵。

(1)以“製度”為措口

製度掛在牆上,人們司空見慣以至於漠然,可有時以製度為借口拒絕別人的要求,恰是一副很好的靈丹妙藥。

某公司的一位普通職員鼓著勇氣走進經理辦公室說:“對不起,我想該給我加薪了……”

經理回答道:“你確實應該加薪了,但是……”經理指著玻璃板下的一張印刷卡不慌不忙地說,“根據本公司職務工資製度,你的工資已經是你這一檔中最高的了。”

職員泄氣了:“哎,我忘記我的工資級別了!”

他退了出來。幾條打印出的製度使他放棄自己本應得到的東西。他也許在想:“我怎麼能夠推翻那張壓在玻璃板下的印刷表格呢?”這也許正是經理希望他講的話。

(2)以“他人”為借口

以他人為借口,這個“他人”是否說過你想借用的話不要緊,隻要將眼前難辦的事推脫掉而又不丟別人的麵子,就達到了目的。

小王在電器商場工作。一天,他的一位朋友來買彩電。看遍了店裏陳列的樣品,他還沒有找到令自己十分滿意的那種。最後,他要求小王領他到倉庫裏去看看。小王麵對朋友,“不”字出不了口。於是,他笑著說:“前幾天我們經理剛宣布過,不準任何顧客進倉庫。”盡管小王的朋友心中不悅,但畢竟比直接聽到“不行”的回答要好多了。

(3)以對方的“言語”為借口

碰到不合理的要求,找到“要求”人話語的漏洞,順水推舟,婉轉拒之。

吳佩孚的勢力日漸強大,成為權傾一方的實力人物。一天,他的一位同鄉前來投靠他,想在他那兒謀個差事兒做。吳佩孚知道那位同鄉才能平平,可礙於情麵,還是給他安排了一個上校副官的閑職。不久那位同鄉便嫌棄官微職小,又請求調任旅長,並在申請書上說:“我願率一旅之師,討平兩廣,將來凱旋,一定解甲歸田,以種樹自娛。”看到同鄉這樣沒有自知之明,吳佩孚真是又好氣又好笑,於是提筆批了“先種好樹再說”六個大字。

(4)以“外交辭令”為借口

外交官們在遇到他們不想回答或不願回答的問題時,總是用一句話來搪塞:“無可奉告。”生活中,當我們暫時無法說“是與不是”時,也可用這句話。另外,你還可以用“天知道”、“事實會告訴你的”、“這個嘛……難說”等搪塞過去。

8.在話題上兜圈子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令人尷尬的問話,如果我們用“不能告訴你”來回答,那會使你顯得粗俗無禮;如果套用外交用語“無可奉告”來回答,又會給提問者造成心理上的失望與不快。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拒絕對方而又不使自己陷人十分難堪的泥潭中呢?這時,你不妨使用將話題扯遠的方法。

在一次小型的聯歡會上,觀眾席上有一個女子問趙本山:“聽說你在全國笑星中出場費是最高的,一場要10000多元,是嗎?”

趙本山說:“你的問題提得很突然,請問你是哪個單位的?”

“我是大連一個電器經銷公司的。”那位女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