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做生意要從整體去考慮(1 / 2)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德經》之四十章)

道的運動規則是正反兩個方麵對立統一循環往複以致無窮。道用弱的一麵來對待自然,換言之就是順應而不是改變。

老子認為,天地是一個整體,任何事物之間是有一定的聯係的,呈正負相反運行的就是道的運行規律。我們在思考問題時,要對問題進行係統規範的思考,需要考慮到正反兩方麵的因素。

劉基的《鬱離子》中有一個寓言:有個趙國人憂愁老鼠為害,就到中山國去要貓,中山國人給了他一隻,這隻貓善於捉老鼠和雞。一個多月時間,老鼠被捉完了,而他家的雞也被吃光了。他的兒子為這事發愁,告訴父親說:“為什麼不把貓趕走呢?”父親回答道:“這個道理不是你所能懂得的。我們家的禍害在於老鼠,不在於沒有雞,有了老鼠,它就偷吃我們的食物,咬壞我們的衣裳,穿透我們的牆壁,毀壞我們的家具,我們就要挨餓受凍了。這不比沒有雞害處更大嗎?沒有雞,隻不過不吃雞就可以了,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呐。為什麼要趕走那隻貓呢?”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盡善盡美,有句名言叫做“完美主義等於癱瘓”。趙國人的貓隻吃老鼠不吃雞則更為完美,然而如果因為吃雞而被趕走,老鼠就有可能再次為害。所以我們在作決定的時候,既要看到玫瑰的美麗,也要看到玫瑰花莖的刺。

當我們決定做某件事的時候,應找到有利因素,也找到那些影響決策的不利因素,並找到解決的方案。

一個小和尚想去遙遠的印度國取經,但是他不知道沿路將會遇到什麼困難,也不知道自己應該準備什麼一些什麼東西。於是,他去問了一個老和尚,老和尚說:“去印度國一定要帶上弓箭,沿途猛獸多得很,我師傅的腿就是被獅子咬斷了,最後失血過多而死的。”小和尚聽了之後,又跑去問道士。道士說:“去印度國一定要帶上足夠得糧食,我的哥哥就是因為沒有糧食餓死的。”小和尚想了想,又跑去問當地的農民,農民說:你要出遠門嗎?那一定要帶上足夠的錢,不然你會晚上沒地方住,被獅子咬死,白天沒東西吃,被活活餓死。

小和尚聽了,回到家,準備了二百把桃木符,戴上一個化緣的缽就出發了。

大家奇怪地問,你怎麼不聽人們的勸告啊,你應該帶上弓箭,背上糧食,並且還要帶上一筆錢。小和尚回答說:“路途遙遠,我背再多的糧食也是不夠吃的;獅子凶猛,我一個人即使帶著弓箭也是對付不了的;我是出家人,沒有那麼多的錢可以帶。何況,背上那麼多東西,會大大消耗我的體力,影響我的速度。我戴上這麼多的桃木符,可以把他贈送給人們,並為他們頌一段祈福的佛經,這樣人們就會十分樂意給我提供住的地方核吃的東西。至於獅子,我想,隻要有人肯讓我在他家過夜,而不讓我露宿街頭,就應該不會有危險吧。”

人們都讚許地點頭。

一個人要想在經商中獲得成功,就不能隻盯著具體的“利潤”,還要生成“利潤”的種種因素。就需要通過係統的觀察和思考,總結出其中的規律,再找到一個最能被市場接受的方式。

凱瑟琳用了短短十幾年的時間,把一個家庭式的小麵包店,完全變為現代化企業,每年的營業額從兩三萬美元猛增到400萬美元,她做生意原則很簡單,隻有4個字:“誠實無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