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知足”是非常重要的(1 / 2)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過分貪愛吝惜必然會有大的耗費,過多地收藏必然會招致大的損失。懂得知足就可以避免受辱,知道適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失敗,而能夠做到這兩點,就可以保證安樂長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老子處世為人的精辟見解和高度概括。老子告誡人們,要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清醒和準確的認識,凡事不可求全。貪求的越多,付出的代價也將越大。

一個人在路旁擺了個盛滿甜酒的酒樽,並放了些酒杯。一夥猩猩見了,知道這是人們故意放置的誘餌。

可是熬了不一會兒,一隻猩猩說:“這麼香甜的酒,何不少嚐一點!”

於是,各自戰戰兢兢地喝了一小杯。喝罷,相互囑托說:“可千萬不要再喝了!”誰知,一陣酒香隨風撲來,它們個個垂涎三尺,又都喝了一杯。最後“不勝其唇吻之甜”,忘乎所以,競相端起大酒樽狂飲起來,結果一個個酩酊大醉,一並為人所擒。

猩猩之所以醉酒被擒,就在於它們不能夠戰勝自己的欲望。其實,人也一樣,如果不能克製自己的貪欲,必然會吞噬人的心靈,最終嚐到鑄成大錯的苦果。

春秋時期,越國人公孫策想出了一個用箱子來捕捉野雞的好辦法。

他把箱子製作成一個有進無出的陷阱,一旦野雞進去了,隻要把進口堵上,就難以逃出來。

這天,他抓來一把玉米,從箱子外麵一路撒下去,一直撒到箱子裏麵,然後他在箱子蓋上係了一根繩子,自己攥著繩子的一端,遠遠地躲在一邊,等著野雞的到來。隻要他把繩子輕輕一拉,箱子蓋就會關上,野雞就跑不出來了。

不一會,一群野雞看到了玉米粒,開始歡快地啄食起來,他數了數一共有10隻呢。10隻夠他吃好幾天的了。

有3隻進箱子裏了……已經有7隻了……8隻了,他盯著外麵的兩隻野雞,要是它們也進去了,自己就可以一個禮拜不用出來工作了。

他正想著,一隻野雞溜了出來。他懊悔地想剛才真該拉繩子。如果再進去一隻我就關,他這樣想。可是又出來兩隻,在他想的時候又跑出來兩隻……

最後,他眼睜睜地看著那野雞心滿意足地離去了。箱子裏什麼都沒有了,包括他的玉米粒。

如果公孫策在8隻野雞進入箱子的時候,就拉繩子,或者在第一隻野雞溜出來的時候捕捉野雞,他的收獲都是很可觀的。可惜的是,他期待著會出現最理想的情況——捉到所有的野雞,沒有“見好就收”,該斷的時候不斷,不僅沒有捕到野雞,而且損失了作誘餌的玉米粒。

我們很多人就和這位公孫策先生一樣,不懂得在什麼時候該“拉繩子”。例如,很多商人都懂得“囤積居奇”的道理,當手中有暢銷產品時,想要“壓一壓”,以博取更好的價格,這是一種戰術,成功者可獲得比以往高得多的利潤。可是,這種囤積居奇也必須是適可而止,看準時機,見好就收。

小立最近手中有一批鋼材,由於市場上剛才緊缺,已經有不少客戶主動打電話來要這批鋼材了,看樣子,小立這批鋼材十分走俏,他也可以趁機大賺一筆了。朋友劉峰對他開玩笑說:“這眼看著鋼材價格一天一天漲,你手裏那批貨都成了聚寶盆了,發財了可別忘了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