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知足”是非常重要的(2 / 2)

小立也是得意洋洋,心想,照這個趨勢,這批鋼材肯定能大賺一筆,我要等到它價格再漲一些在出手。這期間,也有人勸過小立:“趕緊賣了吧,別繃著了,這市場變化太快,見好就收,免得虧了。”小立卻始終不聽,他每天都去看鋼材的價格漲了多少,在計算一下自己淨賺多少,日子過的充滿了希望。

果然不出朋友所料,終於有一天,鋼材大降價,好像一夜之間,所有的人手裏都有了鋼材,曾經還是物以稀為貴,如今卻成了燙手的山芋,扔給誰誰都不要。小立的那批鋼材始終脫不了手,等到脫手的那一天,小立的鋼材連本錢都沒回來。

俗話說:“生意場上不能把算盤打得太響。”意思是說,市場難以預料,生意的發展並不一定像商人主觀想象的那樣,有7分的把握還會有3分冒險,這個時候就要懂得“見好就收”,以免事情向壞的方向轉化。

如很多人沉迷於股市中,能全身而退者屬鳳毛麟角。究其根源,還是人們為欲望所驅使,在暴利麵前感性往往戰勝理性的結果。

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投資策略則不同,從其股市的經曆看,他堪稱股市絕代高手。李嘉誠懂得“見好就收”,股市中再聰明的人,都有失算之時。故而李嘉誠大進大出,都是一待良機,急速拋出,而從不眼看著股價一路攀升而等待所謂最好的機會。這樣雖然他的決定屢屢讓旁觀者遺憾,但他很少失手,倒是那些遺憾者中遭滅頂之災者大有人在。

李嘉誠的很多投資活動都是遵循這種“見好就收”的原則。

如1986年,李嘉誠斥資6億港元購入英國皮爾遜公司近5%股權。該公司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時報》等產業,在倫敦、巴黎、紐約的拉紮德投資銀行擁有權益。該公司股東擔心李嘉誠進一步控得皮爾遜,不甘讓華人做他們的大班,組織反收購。李嘉誠隨機應變,見好就收。半年後拋出股票,贏利1.2億港元。

1987年,李嘉誠與馬世民協商後,在半小時內就下決心投資3.72億美元,購買進英國電報無線電公司5%股權。這是一隻值得長期保留的明星股。因為李嘉誠曾有在香港打敗英國巨富世家凱瑟克家族的曆史,掌握大權的管理層對他極為提防。李嘉誠成為這間公眾公司的大股東,但卻進不了董事局。李嘉誠因此於1990年趁高拋股,淨賺近1億美元。

李嘉誠投資海外的幾次大行動,有成功也有不利,如果收購順利,則控得該公司,如果收購難度太大,則見好就收,賺一筆就走,換一個地方再來,世界之大,企業之多,實在沒有必要在一棵樹上吊死。這都充分顯示李嘉誠靈活機動、隨機應變、不拘一格的經商作風。

經商一定要懂得見好。10隻野雞捕到了8隻,已經是決定性的勝利,如果把目標定在百分之百的占有上,那不是雄心壯誌和目光長遠,而是人心貪婪的表現。事實上,在每次股災來臨時,我們看到的是,絕大部分投資者均铩羽而歸,有的還傾家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