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講仁愛的人要做一件事,總是將仁愛盡情發揮,他們沒有任何私心意圖,所以容易做好;講義行的人要做一件事,常有私心目的,所以可以做好的事情是有限的。
一個卓越的商人一定是具有“仁愛”之心的人,他們沒有私心,所以才能無所不能。因為仁愛,必能引起愛的反饋,下屬願意自動自發地效力,百姓也願意主動光顧購買。把仁愛用之於管理,就一定能贏得人心,能激起下屬的鬥誌;把仁愛用之於市場,那麼,就能贏得市場競爭的勝利。
在經商中堅持仁愛的原則,從以下三點可以體現出來:
①愛是雙向的。
愛絕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你愛人,人也就會愛你,這種愛的反饋,是無價的。
在司馬遷所著《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戰國時期的魏國,吳起當時任大將,統帥魏國兵馬。一次,他手下一個小卒腿上生了毒瘡,化膿腫痛。吳起得到消息,就來到這小戰士跟前,用自己的嘴把他的膿吸盡。不久,這個戰士恢複了健康。
這個消息傳到了這個小卒的母親耳中,她不僅不高興,而是嚎啕大哭。鄰居趕來勸說:你孩子是個小卒,吳將軍親自用嘴去吸盡他的膿瘡,這樣關心體貼他,你還有什麼不放心的,為什麼還要哭呢?這小卒的母親說:不是這樣。
過去這個孩子的父親在吳將軍手下當兵時,也生過毒瘡,吳將軍也曾用嘴為他吸膿。他病好後不久就發生戰爭。結果,他在戰爭中一往無前,戰死在疆場。
現在,我兒子又將麵臨死亡,我無非不知道他將死在那裏。然而,隻要發生戰爭,他非死不可,我又將失去兒子,所以我才傷心大哭。
人有“報恩”的傳統心理,受人之恩,終身必報。在經商中突出“仁愛”這一主題,會收到更好的效果,獲得更大的愛的反饋。很多優秀的企業在製訂規章製度和禮儀時堅持以仁愛為原則,如日本部分企業中所實行的終身雇傭製,體現的就是“親親”的原則;日本部分企業在終身雇傭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職工終身培訓製度,體現的也是“愛人”的思想。在禮儀方麵,領導對員工生日的祝賀,領導親自參加職工的婚禮,這些都體現了“仁愛”的色彩。
一個有仁愛之心的領導一定能贏得員工對領導者的愛、對企業的愛,這種愛又往往表現為對企業、對部隊、對事業的耿耿忠心。一個組織,一個企業,如果其絕大多數成員都能忠於組織,忠於企業,能“舍生而赴死”,那麼,這個組織,這個企業怎能不“無敵於天下”?
②仁愛是真愛,不能有假。
並不是所有體現“愛”的地方都有效。比如,有很多企業也曾刮起過一陣“感情投資”之風,要求在管理中體現仁愛。但是,毫無效果。原因就是這些企業並沒有真正體現仁愛之心,隻是把“愛”作為獲取某種所得的手段。“上義為之而有以為”。如果帶有私心目的,所以可以做好的事情是有限的。“仁”指的是無私的真情,而不是假情。假仁假義,小恩小惠的“感情投資”,最終也隻能是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