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有一家企業實行仁愛管理,公司在愛員工方麵的確付出了不少。比如:給員工提供福利宿舍,修建各種娛樂設施,在員工生日時送上一件精美禮品和老板親自簽名的生日賀卡……老板甚至為了體現仁愛之心,親自下食堂,改善員工夥食。
但是,付出了這麼多,效果甚微,企業成立4年,員工年流失率高達100%以上。
原因在於,不論在任何場合,老板總是在抱怨員工:“我付出了這麼多,你們為什麼一點都不感恩,我為什麼得不到應得的回報?”
這種抱怨說明,這家企業對員工的愛,並不是“真愛”,而是一種摻雜了大多功利的“假情”。虛假的仁愛,自然也得不到真正的“愛的反饋”。
③仁愛是一種大愛。
仁愛要順應自然規律,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春秋時晉國的趙襄子跟著當時著名的禦手王良學習駕駛車馬。他們一起先到野外駕馬車,王良很快就把駕駛技術和盤倒給他。
不久,趙襄子與王良舉行一次駕駛馬車的比賽。比賽一開始,趙襄子就落後了一大截,他以為是王良的馬好些,要求與王良換馬以後再比。王良笑了笑,把自己的馬解下來套在他的馬車上,比賽又重新進行。這次趙襄子反而落後得更遠。他覺得王良換過來的馬還不如自己先前的那匹,於是他又提出要求:把馬再換回來。
這次反複幾次,但每次襄子都要落後王良一大截。王良駕著馬像風一樣奔去,而趙襄子的馬好像存心和他鬧別扭,時快時慢,時走時停,把他氣得直喘粗氣。
趙襄子在這次比賽中丟盡了麵子,十分惱火。問題明顯不是出在馬身上,而是自己的駕駛技術不到家。趙襄子便責怪王良留有絕招沒有傳授給他。
王良連忙解釋說:“我豈敢這樣呢?技術倒是全部授給您了,隻是您運用這些技術時有些偏差罷了。駕駛馬車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使馬的身子穩住車子,人的注意力與馬的動作相協調,這樣馬才能跑得快,跑得遠。您的問題正是出在這裏。比賽時您落在後麵就想趕上我,跑在前麵又擔心被我趕上,而駕著馬車賽跑,不是衝在前麵就是落在後麵,無論是前是後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怎麼可能去配合馬的動作呢?駕馬車比賽跑的是馬而不是人,要讓馬去唱主角,人隻能引導它而不可幹擾它,您卻恰恰相反,這怎麼不落後呢?”
對於商人來說,管理的主體是員工而不是領導者,市場的主體是顧客而不是企業。因此,管理者的仁愛之心,不能光有良好的願望,還必須及時地、準確地掌握員工和顧客的心理、思想脈搏,因人製宜,因時製宜,才有可能使“愛”的工作做到家,做到心坎上,起到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