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善於做將帥的人不會逞勇武,善於作戰的人不會暴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與敵人硬拚。
老子認為,雖然人有好戰的本性,但一個真正的高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和人硬拚。他會避開對方的鋒芒,而選擇一種不戰的方法,而使對方屈服的。
商場中亦是如此,人有好辯的本性,當客戶批評產品或服務時,人的自我防禦意識馬上準備應戰。但是一個真正的商界高手,永遠都不會與客戶爭辯。
例如,當有人對商品提出異議:“太貴了。”通常人們直覺的反應是“不貴不貴”,於是,雙方針鋒相對。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完成交易呢?即使你口齒伶俐,有上等辯才,你可能辯贏對方,逞一時之快,但你將失去完成交易的機會,失去客戶,甚至朋友。
正確的處理方法是:是的,價格也許貴了點,但它是最好的牌子,質量保證勝過其他同類產品……
在商海中征戰,無論如何地努力去做得完美,你仍將麵對各種各樣的責難。這時,高明的做法是,不管對方如何批評,永遠不要爭辯,永遠使用“是的……但是……”先附和對方的意見,接著再予以說明,強調你所銷售的產品或服務的特色、質量、功能、積極性等等有利於買方的一麵。
沒有人能從爭辯中獲益。有個喜歡辯論的學者,在研究過辯論術,聽過無數次的辯論,並關注它們的影響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世上隻有一個方法能從爭辯中得到最大的利益,那就是停止爭辯。如果你在辯論中失敗了,那你當然失敗了;如果你得勝了,你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就算你將對方駁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那又怎樣?你隻是使他覺得自慚形穢、低人一等,你傷了他的自尊,他不會心悅誠服地承認你的勝利。即使他表麵上不得不承認你勝了,但他心裏會從此埋下怨恨的種子。
蘇格拉底是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蘇格拉底是在和形形色色的人們辯論各種各樣的問題中度過了他的一生。但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辯才,仍然沒有能夠免除自己的死罪。在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以不信上帝,腐蝕雅典青年的罪名控告,並被判處死刑。在做了一場著名的辯護演說,卻沒能改變判決的情況下,蘇格拉底不聽朋友的勸告,服毒自盡了。
無獨有偶,公元前323年,偉大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亞裏士多德被雅典占統治地位的反馬其頓派別指控犯有“瀆神罪”。亞裏士多德想起了76年前老師的命運,他選擇逃離了雅典,在逃亡的途中他說:“我不會給雅典第二次機會來犯下攻擊哲學的罪行。”有智慧和勇氣,有不爭之德的人,才是最後的贏家。
美國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年輕時個性頑強、固執、驕傲、好與人爭辯。因此,吃了很大的虧。經過一位老教師的規勸之後,他才痛改前非。
富蘭克林說:“我定下一條原則:盡量避免直接和別人意見相左,而且不再固執自己的意見。”
“我甚至避免用‘當然的’、‘無疑的’等表示肯定意見的字眼。我改用了‘我推想’、‘我揣度’、‘目前我以為是這樣’。不久之後,我發現情況大有改觀。不但談話的氣氛比以前融洽,而且對方易接受我的意見。於是,我不再說一句武斷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