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耐心細致,不怕“麻煩”。下級有時因為各方麵的原因,可能一時不能正確領會領導的意圖,出於對工作負責,同時也是出於對領導的信任,下級往往會向領導反複多次地請教。麵對這種情況,應該更耐心一些,更熱情一些,不能怕麻煩。如果確因下級能力較差、領悟力較低,而工作又不能再拖延下去,可考慮更換更合適的人選。
平時要注意了解掌握每一個下級的能力、特長。隻有了解下級,才能做到人事相宜、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工作效率才能提高。因此,在部署工作時,應首先考慮那些最合適的下級。
注意培養下級多方麵的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重使用輕培養是領導工作之大忌。社會轉型期的領導工作創新性強、探索性強,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多,知識更新快,不抓緊學習新的知識,不積極培養新的能力,即使是高素質的人才也會有因知識陳舊、觀念落伍而被社會淘汰。因此,隻有抓緊培養各方麵的人才,才能未雨綢繆,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
充分調動下級的積極性,挖掘其潛力。不可否認的是,公務員的綜合能力要強於普通群眾,但並不是說一切方麵都強於群眾。我們常說群眾中蘊藏著無限的創造力和極大的積極性,隻要虛心向群眾學習、向下級請教,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指導中教學相長,挖掘其潛力,就一定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有自責意識和反省精神。有些工作,下級完成得不好,並不是由於下級不得力或責任心不強,而是由於製訂的工作計劃不合理,要求不切實際。麵對這種情況,領導者應該有自責精神,及時高速決策,采納下級的合理建議,允許下級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在不違背大的原則的前提下,可根據具體情況對原部署及常規工作方法做適當的微調。這既體現了上級對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又表現了領導者講真理不講麵子的可貴品德,還體現了對下級的充分信任與尊重,容易贏得下級的擁戴和事業的成功。
(四)表揚的技巧
增強表揚的針對性。所謂增強表揚的針對性,就是要求公務員注意研究下級,充分考慮下級的需要。因為人的積極性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需要是人的積極性的根源,上級公務員要調動下級公務員的積極性,在選擇表揚內容時就必須研究和考慮下級的需要。同時,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人在一定的時期內有多種需要,而人的行為是由優勢需要所支配的。這就告訴我們,上級公務員在選擇表揚內容時,要關注每位下級公務員各不相同的需要。舉例來講,校長要表揚教師,就應明白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更多的時候其需要是能夠使自己“有用武之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校長在選擇表揚的內容時就應更多地定位在能體現教師教學水平、教研成果等方麵。這樣可以使教師極大地獲得心理滿足,從而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高昂的鬥誌投入到教學、教研工作當中。
提高表揚的靈活性。語言表達是一門奧妙無窮的藝術,用什麼樣的方式表揚下級,對上級來說非常重要。針對不同對象,在不同場合表揚下級,要求上級靈活地選擇相應的表揚方式,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時上級在工作中突然發現下級的過人之處,閃光之點,隻要用恰到好處的幾句話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由衷的稱讚,就會使下級備受鼓舞。有時用委婉的方式表達對下級的讚美,可能效果更佳。還可以引用他人的話來表達對某下級的稱讚,當然也可以通過誇獎某項工作幹得漂亮、某項任務完成的突出來間接讚揚下級等。
在選擇表揚方式時不僅要考慮語言表達技巧,還應注意下級的行為特點及其心理特征。有人曾總結說,表揚先進人物的方式響鼓也要重錘敲;表揚後進分子的方式挖掘心靈深處的閃光點;表揚中間層次的方式無功便是過。我們認為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對於先進人物,領導者應在表揚時強化他們的雄心,以免其安於現狀;對於後進分子,應喚起他們的上進心,以免其破罐破摔;對於中間隊伍,應激發他們的潛能,以免其甘於平庸。如果能夠對下級的行為特點和心理特征加以考慮,在選擇表揚方式時就應有所區別,從而提高調動下級積極性的有效性。
(五)批評的技巧
心理學認為,良好的心理情緒對工作、生活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不良的心理情緒則對工作、生活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批評者的思想情緒、被批評者的心理素質,以及批評時所處的客觀環境等,都能直接影響批評的實施。因此,選準時機開展批評,能提高批評的效果。
選擇批評對象心理適應的最佳時機。下級有了過失後,必然產生各種不同的心理反應。有的恐懼,害怕被他人特別是被領導發現;有的後悔,想法尋求彌補的途徑;也有的會產生憤懣對抗心理,企圖報複等。對下級的失職或不良行為進行批評,應選擇下級心理處於良好狀態之時。一般說,在下級對自己的錯誤有了一定的認識,有接受批評的願望時實施批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若在下級害怕問題暴露時而當眾把問題捅出來,很可能會產生負效應,甚至帶來其他問題。
選擇批評者情緒適應的最佳時機。下級出了問題,特別是影響到本單位聲譽的問題,當領導的難免出現氣憤、急躁情緒,有的甚至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批評一頓,出出氣再說。在實施批評之前,領導者應自我調節心理情緒,使自己的心境處於最佳狀態。一是要把“火”壓一壓,讓心情緩和一些,防止對下級發泄怒氣;二是不要急於批評,要靜下心來把問題搞清楚,防止說錯話、批評過頭;三是不要怕影響自己和本單位的威信,要把心胸放寬一些。單純的“怕出醜”容易給當事者以不良的心理暗示。
選擇環境適應的最佳時機。批評對象的思想基礎、個性心理以及問題性質不同,選擇的環境也應有所不同。如果場合選擇不當,會適得其反。正確的選擇應當是:工作上的問題可在會上批評,讓大家共同吸取教訓;思想意識上的問題可在會下批評;個別的問題要個別批評,單個幫助教育;傾向性的問題要公開批評,特別是對那些已形成不良風氣的問題,更應在公開的場合批評,讓大家警醒;性質嚴重的問題要在全體人員大會上批評,尤其是對那些影響大、後果嚴重的問題,要利用公務員、黨員、職工大會進行批評教育;一般性問題可小會批評,不宜隨意擴大範圍。
(六)糾錯的技巧
任何人都難免會犯錯誤,從來沒有過失的人是找不到的。因此,每一位領導者都麵臨著如何對待犯過錯誤的下級的問題。它是衡量一位公務員會不會用人、會不會教育人、會不會調動人的積極性的重要標誌。
要對下級所犯錯誤作具體分析。處理一個人的錯誤,必須搞清其所犯錯誤的曆史背景和主客觀原因,即弄清他的動機是什麼,原因是什麼,以及所犯錯誤的性質、危害程度、影響大小、有意無意、初犯屢犯等各種因素。隻有對下級的錯誤作出具體的分析,才能對症下藥,幫助下級找出錯誤的根源,在今後的實踐中加以改正。
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幫助犯錯誤的同誌,要采取與人為善的態度,不能使用“一棍子打死”的錯誤方法。同時,要從實際出發,是什麼錯誤就是什麼錯誤,既不能掩蓋,又不能擴大。另外,一個人從認識錯誤到改正錯誤,總要有一個過程,在他暫時想不通的時候,不要硬逼著他檢討,而應耐心地批評、教育,並給他一定的時間,等他想通了再檢討。隻要把問題講清楚就可以了,決不要無限上綱,借以整人。
對犯錯誤的人要肯定其價值。對於一個有缺點或過錯的下級來說,如果領導者能把他一時的缺點或過錯與對他本人的全麵評價嚴格區分開來,並對其優點給予充分肯定,就會促使其冷靜地反省自己的缺點和過錯,並以積極的態度改正。相反,如果因下級的某種缺點或過錯而全盤否定他本身的價值,則會使其在感情上難以接受領導的批評,甚至會引起他的強烈不滿和反抗。
對犯錯誤的人要尊重和信任。一個人一旦犯了錯誤,尤其是那些平常兢兢業業工作的人無意中犯了錯誤,其本身就有一種自卑感和壓抑感。如果失去領導者及周圍人的尊重和信任,自尊心就會受到傷害,並產生孤獨感和冷落感,進而造成工作無動力,生活無熱情,甚至本能地產生一種離心力和強烈的情緒衝動,會沿著錯誤的道路越走越遠。在這種情況下,要特別注意尊重和信任對方,為他創造一個溫暖的環境,這就需要比平時更主動、更熱情地接近他、關心他,使他堅定改正錯誤的決心和信心。同時,還要做好周圍人的工作,讓大家主動接近他,對他加以安慰和勸勉。這樣做,他就會努力改正錯誤,以不辜負大家的關心和期望。
對犯錯誤的人要幫助、引導。有的人一旦有了失誤,出了差錯,就會誤入迷途,把自己孤立起來,認為自己一切都完了,從此一蹶不振,垂頭喪氣。遇到這種情況,需要公務員熱心幫助、耐心開導。通過教育引導,使犯錯誤者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在工作中誰也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犯錯誤對於增長才幹來說是一種“投資”。一個人犯了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怎樣對待錯誤,缺少改正錯誤的信心和勇氣。
犯錯誤的人明白了這個道理後,就不僅不會胡思亂想抬不起頭來,而且會產生一種重新振奮的願望和決心。應趁機培養其不甘示弱的意識、百折不撓的毅力、不怕挫折不怕失敗的精神。
對犯錯誤的人要寬容。“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對犯錯誤的人,要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塗;既要嚴肅,又要寬容。要按照允許犯錯誤、更允許改正錯誤的原則辦事,對犯錯誤的人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采取寬容的態度,常記善事,不念舊惡,把大多數人團結起來一道工作。
無數事實證明,能夠寬容人的短處和錯誤的領導人,多能成就一番事業。如春秋時代齊桓公容管仲一箭之仇,並任之為相,遂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唐朝初期,李世民不計前嫌,重用自己的政敵魏征以及其他賢才,得以開創“貞觀之治”。如果一個人偶有失誤,要麼遭到領導的嚴厲斥責,要麼撤職查辦,下級就會失去銳氣,不敢再露頭角,變成謹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人。寬容是幫助的前提,不懂得寬容就談不到如何幫助。但是,寬容不是無原則的遷就,而是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盡量做到寬大為懷。
對犯錯誤的人要放手使用。一個人犯了錯誤,能痛改前非,就不要抓住其“小辮子”不放,而應放手使用。這樣做,常常會收到一石三鳥之效。一能使其感受到領導的愛護和信任;二能促使其痛改前非;三能激勵其將功補過,積極工作。
(七)決斷的能力
決斷的能力要求博采眾議,不能主觀武斷。就其形式來看,決斷是個人的決心。但從內容和過程來看,除了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外,應盡量多聽聽各方麵的意見,博采眾家之長,以彌補自己知識和經驗的欠缺,使自己定下的決心更加正確。
決斷過程中的博采眾論,方式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一般說來,當你回答下級請示的時候,隻需在他提出的幾個方案中進行選擇,比較其得失正誤,從中作出最佳抉擇。當然,在實際工作中,下級請示某些經常遇到或必須馬上處理的問題時是沒有方案的,這時就要共同商量解決。
在決斷過程中,領導千萬不能主觀武斷。因為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受客觀條件製約和主觀努力影響,不可能達到無所不通、無所不能的程度。領導者的知識和經驗總是有限度的,適用範圍也是有限度的,而處理的問題又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知識和經驗去決斷無限的問題,難免發生錯誤。
在決斷各種問題時,常犯的錯誤,一是隻注意自己可能成功的一麵,而忽略可能失敗的一麵;二是隻見有利的一麵,而忽視有害的一麵;三是隻注意自己的主觀意見,而忽視他人的意見。所以,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特別要強調,對於來自基層的同誌,對職級較低的下級公務員,絕不能搞人微言輕。
決斷能力要求權衡利弊,而不能好大喜功。公務員作任何決斷都要權衡利弊。兩利相較取其大,兩弊相較取其小,做到不以小利害大利,不以小局害大局,不以眼前害長遠。公務員在權衡利弊時要做到:一是一定要保持清楚的頭腦,做到情況明、事實清,不能被一些假象所迷惑;二是不以個人好惡作決斷,不做一廂情願的事,不搞好大喜功;三要拋開私心雜念,不得以個人得失論危害,不憑個人利益作決斷。
決斷要求順勢而斷,不能逆理而為。古代兵法上說:“智者順勢而謀”,“因勢而動”。這裏說的“勢”,是指事物的情勢、發展趨勢和其他客觀條件,就是說在決斷時要順應和利用事物的發展規律。諸葛亮對孟獲為什麼要七擒七縱呢?那時中原人稱兩湖、兩廣少數民族為蠻夷,由於曆史原因,蠻夷人對中原人懷有戒心和仇恨。諸葛亮深知“征人必征心”的道理,在與孟獲交戰中,不單單為追求軍事上的勝利而殺了孟獲,七擒七縱,使孟深受教育,感恩戴德。反之,和殺孟獲,勢必引起蠻夷的仇恨和抵抗,導致劉備南北受敵,不得安寧。七擒七縱,就是順應當時的形勢,順應交戰雙方的心理規律,使孟俯首稱臣,達到劉備稱雄西蜀的目的。可見,順勢而斷,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逆理而為必然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