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必須堅持牢固地樹立科學、協調、服務的社會觀。
(一)樹立科學發展的社會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概念提出,充分體現了新一代黨的領導人富有卓越膽識、政治勇氣,非凡智慧,戰略眼光,對世人作出了莊嚴的承諾。這是大快人心、大得人心的盛事。這一曆史性時代命題,揭示了強調治國理政的必經之路。改革、發展、創新既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基礎及先決條件,又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和有效載體,還是檢驗執政能力的首要標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目標下,進行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配套改革、發展、創新,清除社會體製性障礙,用改革的舉措,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整合大社會資源,激活社會活力,全麵推進政府主導型經濟社會發展。
要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城市跨越,首先要抓住創新主題。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思路與發展戰略規劃上,要按照“五個統籌”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把經濟與社會同步建設和發展,人的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科技進步協調發展貫穿於經濟建設全過程。要運用產業政策與規劃引導優化產業結構、產業布局,推動循環產業、經濟,做到科學統籌城鄉規劃,以工業化推進城市化,實現經濟與社會互動發展,互動建設,走資源節約型、生態型社會發展之路。與此同時,要全麵理順社會關係,整合社會資源,推動社會管理體製改革,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體係,實現經濟社會快速、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形成社會治安狀況良好,社會秩序正常,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各階層和諧共處,社會風氣健康向上局麵,進而實現現代化城市跨越。
(二)樹立協調發展的社會觀
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總體要求,在這偉大執政實踐中,既要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又要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攬子推進,防止出現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失重失足狀況發展,加速現代政府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到位,保障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協調發展。
第一,堅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理順社會關係,整合社會資源,最廣泛地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彙集、融入到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洪流中去。
我們要要堅持社會主義新型勞動觀,要發揮政府主導社會發展作用,本著充分地發揮經濟利益機製的原則,積極調整社會政策,充分地調動自然人、法人等各種經濟主體的積極性,激發各行各業各階層的創造能力,最大的優化實現資源配置,推動經濟、社會全麵、和諧發展。
我們要提供機會平等,解決社會公平問題。社會公平問題是關係到實現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健康發展的大問題。在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時,要本著“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則,要發揮政府調節再分配政策的作用,實現調整不同階層的利益結構、調節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力求控製和縮小貪富、城鄉差距,從政策、製度上提供均等競爭機會,要消除城鄉一元結構所固有的“戶籍、就業、身份”等製度性障礙,為實現統籌城鄉就業創造先決條件,進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麵、協調發展。
我們要化解社會矛盾。要加強城鄉基層自治組織,發揮其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提高快速處置能力水平。要明確要求地方各級領導,尤其縣級領導教育、引導好本地黨員、公務員,運用疏導、溝通、協調、調解以至行政法律等文明形式,有效地進行解決和處理,要積極引導、示範,在全社會營造團結互助、平等友愛、融洽和諧、扶貧濟困的新風尚;講誠信、講責任的新風尚;為民辦實事、做好事的新風尚。
第二,堅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改進社會管理體製,建立公共安全體係。依法行政、科學執政、管理好公共社會事務,不斷提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水平。
提升現代公共管理水平是擺在各級公務員麵前一個嶄新的課題,這就要學會、研究社會發展規律,探索公共管理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把握新動態、新趨勢,要抓住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做到有的放矢,掌握主動權。
從當前形勢看,我國各項改革向縱深方向發展,經濟、社會、文化、政治體製改革處在攻堅階段。如村民選舉、企業改製下崗失業職工安置、儲金會兌付、土地承包、城市拆遷補償、建設用地補償、環境汙染治理等。因此,要求公務員要從執政的政治高度,認清複雜多變的形勢,提高駕馭複雜形勢能力與本領,為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提供和諧的社會環境,真正在全社會建立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調、公正參與”的社會管理控製的和諧社會管理格局。
我們要創建安全保障網絡,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係。除對城市下崗工人、農村剩餘勞動力實行就業及再就業以外,要引導、鼓勵全體公民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競爭,脫貧致富;通過政策為弱勢群體或行業,創造必要的條件,增強他們的致富能力;還要發揮政策杠杆作用,對極度貧困、喪失勞動能力的城鄉弱勢群體,實行最低生活保障線做到應保盡保;還通過政府作用,製訂和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互助、社會福利以及社會優撫、社區合作醫療製度等多元化覆蓋的社會保障政策措施以及對建設用地采用土地換社保等硬性措施,全麵加快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係和社會保障機製。還積極倡導“送溫暖、獻愛心”、訪貧問苦等扶貧濟困的活動,並引導共朝著政策化、常態化、製度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