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交火功夫秀1(2 / 3)

“棒喝挫敵”法雄辯技巧正取其轉意,意指在洞察世情,或判明論敵執論的要害後,先發製人,開門見山,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這不啻於給迷悟者或論敵以“當頭棒喝”,使之或如醍醐灌頂,幡然醒悟;或如警鍾震響,迷途知返,從而給他一個下馬威,奪得論辯的主動權,取得先聲奪人的雄辯奇效。

1912年,法國人維克多·格林尼亞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他出身於有錢人家,從小生活奢侈,不務正業,被人視為沒有出息的“二流子”。

在一次盛大的宴會上,一年輕美貌的姑娘對格林尼亞說:“請站遠一點,我最討厭你這樣的花花公子擋住視線!”實實在在地給他當頭一棒。

驕橫的格林尼亞第一次遇到別人對他這樣的蔑視和冷漠,他怒不可遏……可是,這令人無地自容的恥辱,卻使他像一個昏睡不醒的人被猛擊一掌後突然清醒過來一樣,他留下了一封家信,悄悄地離開了家鄉。

信中寫道:

“請不要探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學習,我相信自己將來會創造出一些成績來的。”

果然,八年以後他成了著名的化學家,不久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蒙受恥辱,軟弱者因之頹廢消極、自暴自棄,甚至自我毀滅,而意誌堅強的人則能夠用自己的行動去戰勝和洗刷恥辱。格林尼亞正是這樣的人。

據說格林尼亞獲得諾貝爾獎後,收到了一封信,信中隻有一句話:“我永遠敬愛你!”寫信者正是那位羞辱過他的美麗姑娘。

“棒喝挫敵”法實為雄辯技巧“開場法”之一,應用得當,它能挫敗論敵的銳氣,使其攻勢減弱,一蹶不振。

4點石成金技巧

1897年,孫中山僑居日本時,與日本著名政治家犬養毅相識。有一天,犬養毅問孫中山:“我真敬佩你的機智——不過,我想問問您,孫先生,您最喜歡的是什麼?”

“革命!把清政治推翻。”孫中山回答得毫不猶豫。

“您喜歡革命,這是誰都知道的。但除此之外,你最喜歡什麼?”

這樣的提問,顯然帶有鬥智的意味。

孫中山停了片刻用英語答道:“Woman(女人)。”

犬養毅拍手叫道:“很好,再其次呢?”

“Book(書)。”

犬養毅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嚷道:“這是很真實的話。我以為您會說最喜歡書,結果卻把女人排在書的前麵。這是很有意思的。您這樣的忍耐著對女人的愛而拚命看書,實在了不起。”

孫中山的話引起了他的興趣,犬養毅以為發現了一個“秘密”,這時作為辯說的這一方,犬養毅解除了“戒備”。接著,孫中山很巧妙地“長驅直入”,把他給說明白了。

孫中山說:“不是這樣!我想,千百年來,女人總是男人的附著品或玩物,充其量作個賢內助。然而我認為她應該和母親是同義詞,當媽媽把她身上最有營養的乳汁喂給孩子的時候,當妻子把真誠的愛獻給丈夫的時候,她們的犧牲是那樣的無私和高尚,這難道不值得愛嗎?可惜,我們好些人卻不珍惜這種愛,踐踏這種愛。”

這段答辯是耐人尋味的。開始孫中山說“Woman”,當然可以理解為狹義的個人感情方麵的愛,因為還沒有解釋其含義的時候,這句話的直接意義是可以作狹義理解的。孫中山巧妙地利用了這個特點:“愛”,也可以解釋為廣義的尊重、熱愛、珍惜、敬服。因此,孫中山從這個廣義的角度來析解時,就闡明了一個偉大的真理,而且表現了他深沉的思考。

5大巧若拙技巧

假癡不癲,作為一種政治權術,意旨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表麵上裝瘋賣傻,碌碌無為,以掩蓋內心的政治抱負,避免政敵對自己的警覺。用於軍事鬥爭,常作為老成持重的謀略,能而示之不能,知則示之不知。

在論辯中,“假癡不癲”法也是雄辯家常用的雄辯技巧。先請看下麵這個例子:

1945年的波茨坦會議中,美國總統杜魯門向斯大林暗示美國已研製出了原子彈。可是,斯大林卻毫無反應。許多人事後回憶說斯大林似乎有點聾,沒有聽清楚。

事實上,斯大林聽得一清二楚。會後他對莫洛托夫說:“應該加快我們的工作進度。”

這說明斯大林是在用“假癡不癲”來對付對方。裝聾回避對方的問題,掩蓋自己行動。

由此可見,“假癡不癲”就是在論辯中沉著冷靜,假裝糊塗伴裝不知,不露聲色地暗中籌劃,或不露聲色地反駁。

論辯中運用“假癡不癲”的雄辯技巧可以裝聾、裝瘋、裝啞,也可伴裝糊塗。這種伴裝糊塗的特點是假意對對方的提問不了解,或故意曲解對方的含義,從另一角度去答問,請看:

——我想,現在該確立我們的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