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才認識一個月,你一定是在開玩笑。我這個人不太習慣開這種玩笑。
妻子為了向丈夫證明酒的危害,把一條蠕蟲放進酒裏,蟲死掉了。她問丈夫:“你看,這說明了什麼?”丈夫答道:“如果喝了酒,肚子裏就不會有蛔蟲了。”
對於那些不講禮貌的人,“假癡不癲”法是良藥,是一貼清醒劑。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位小夥子在三叉路口迷路了,向一位老農漫不經心地問:“喂!到李家莊走哪條路,還有多遠?”
老農對小夥子粗聲大氣很不滿意,好久才說:“走大路一萬丈,走小路七八千”。
小夥子感到奇怪:“怎麼這兒論丈不論裏?”
老農突然一笑說:“小夥子,原來你也會講‘裏’(禮)?”小夥子滿麵羞愧,上前施禮後說:“請教老伯……”。
“假癡不癲”法,還包括裝醉,以“醉態”掩護,以“醉話”出擊,這樣的例子在影、視和日常生活中是常有的現象。
在論辯中,運用“假癡不癲”這個雄辯技巧要注意的是,戲要做得像,露了馬腳就會弄巧成拙。
6暗度陳倉技巧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是兵家的謀略之一。它反映了兵家對“明”與“暗”的認識。要暗度陳倉,必須以明修棧道為掩護,去分散敵人的注意力,即故意暴露行動,利用敵方在這裏固守時,便悄悄地迂回到那裏偷襲,這就能乘虛而人,出奇製勝。
論辯中借用此法,就是強調在論辯過程中,明裏回避或承認對方的論點,暗裏卻將對方的觀點駁回的論辯技巧。這就是“暗度陳倉”的雄辯技巧。
請看這樣的一個法庭論辯:
一名汽車司機在法庭上說:“我隻是喝了一些酒,並沒有像指控書說的那樣喝醉了。”
法官一聽,微微一笑說:“正因為如此,我才沒有判處你7天監禁,而隻判你拘留一個星期。”
這位法官的駁斥,明裏是回避了是否“喝醉了”的問題,但暗地裏指出,在法律上不應該把“行車前喝酒”同“喝醉”加以區別。換一句話說,法官暗裏駁斥了在法律上把“行車前喝酒”同“喝醉”加以區別的謊謬說法,認為這如同把“7天監禁”和“拘留一星期”加以區別一樣荒謬。
“暗度陳倉”的雄辯技巧關鍵的是如何示“明”而“暗”擊,用“明”吸引對方,在對方沒有防範之時,給予一個有力的“暗”擊。
有這樣一則趣聞。某文物店,一位外賓在一幅古畫前留戀駐足。一位老店員用流利的外語和他交談,把作品中的詩情畫意介紹得引人入勝,外賓興味盎然,為之錄音。
誰料老店員呷了一口茶,坦然地說,不過這幅不是真品,而是仿製品,外賓為之一驚,大失所望。那位老店員話鋒一轉:“真品隻有一幅,為國家所珍藏,仿製者為原作者的得意門生,不但假可亂真,還仿中有創,這叫做‘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仿製人也是高手,他的作品也是藝術珍品。”
老店員用“暗度陳倉”的技巧使對方出高價買下這幅畫。
7無中生有技巧
無中生有,本意指憑空捏造,栽贓陷害。兵家運用此計,就是采取虛虛實實的辦法,陷敵於判斷失誤和行動失誤的苦境。一般來說,“無”即指迷惑敵人的假象,“有”就是在假象掩蓋下的真實行動企圖。
論辯借用此法,是為製服對方的虛假而采取的以假對假的技巧。論辯中,當發現對方論題、論據或論證方式虛假時,可以不作正麵反駁,以真駁假,而是以假對假,無中生有,憑空造出某一論據去對付對方,從而達到製服、駁倒對方的目的。就是“無中生有”法。
有一個波斯商人,因外出經商,有一天將一百磅重的鐵寄存在鄰人家中。
“我的鐵呢?”他回來時問道。
“你的鐵?沒有了!一隻老鼠全把它吃光了。”
那商人聽了這種怪事感到驚奇,可是表麵上卻裝著相信的樣子。過了些日子,他把那背信鄰人的孩子偷偷拐跑了,然後請孩子的父親吃晚飯,鄰人謝絕了,哭著對商人說:
“我懇求你,免請了吧!任何樂趣對我都沒有意思了。我有一個兒子,比我自己的生命還寶貴,我隻有這個兒子,現在呢?人家給拐走了,可憐我的苦命吧?”
那商人說道:“昨天下午黃昏的時候,一隻貓頭鷹飛來把你的兒子抓去了,我看見貓頭鷹帶著他飛向一所老房子。”
孩子的父親說:“我怎麼會相信一隻貓頭鷹可以抓走一個孩子呢?
商人道:“在一百磅重的鐵都可以給一隻老鼠單獨吃光的地方,發生了獵頭鷹抓走一個五十磅重的孩子的事情,難道你覺得奇怪嗎?”
鄰人明白了商人“無中生有”的用意,把鐵還給商人,商人也把他的兒子交回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