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與父母之間,由於年齡上的差距,往往產生認識上的差距,這就是所謂的“代溝”,“溝”可以用土填平,而“代溝”也並非不可愈合,愈合“代溝”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加深對父母的理解,加深對父母的感情。
作為兒女,應該認識到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把兒女培養成人,十分不容易。小時候,兒女有點小毛病,會急得當爸的一身冷汗,當媽的一串眼淚;長大了,又得操心兒女的學習和工作,還要操辦兒女婚事,忙著照看孫子輩,真是忙得不亦樂乎。而最後,父母對兒女的要求是什麼呢?簡單得很,隻是平時相處時多說幾句安慰、體貼的話,自己生病時,要兒女來看一眼,年邁無力時,要兒女來照顧一點兒,也就心滿意足了。真可謂付出的許多許多,而索取的很少很少。隻有當兒女的認識到這些,把這些看成是父母對自己的恩情,才能加深自己同父母的感情,才能正確地理解父母,對待父母。
7求教商量
父母對於年輕人來說,是一本十分有益的教科書,他們的生活閱曆和經驗,是一座非常豐富的知識寶庫,因此,經常向父母請教和商量問題,既表示了對父母的尊重,又可以從父母那裏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有時有這種情況,自己的觀點與父母的觀點存在明顯分歧,而自己又必須堅持己見。這時當然不便於馬上商量。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則應該經常而及時地與父母通氣,聽聽他們的意見。這無疑是有好處的。如:有位大學生麵臨畢業分配,有兩個去向供他選擇:一是支邊,專業對口,那裏人材缺乏,急需大學生支援;一是學校同意分配他回家鄉,照顧父母,但要自己找接收單位。他在兩者之間猶豫,於是想到了要找父母商量求教。兒子說:“畢業分配有這兩個去向,我不知如何選擇才好,想請爸爸媽媽給拿個主意。”父母:“我們談幾點看法給你作個參考,主意你自己拿。一是要學以致用,要在專業上有所造就,有所發展,不然,國家豈不白培養了你。二是好男兒要誌在四方,守在父母身邊不會有什麼出息。三是,我們雖然年紀大了,但身體還好,又有組織照顧,也不需要你守在我們身邊,況且你也不能在我們身邊守一輩子。”兒子:“聽了爸媽的話,猶如上了一堂人生教育課,我一定按您們的意思做,勇敢地走自己的路,使自己盡快成長成熟起來。”談話中,父母從孩子的長遠利益和前途出發,分析留與不留的利弊,堅決支持孩子支邊。孩子則從父母那裏得到了支持和理解,懂得了年輕人應該奮發進取的道理,愉快地奔赴邊疆。
遇事與父母商量,不僅使父母感到是對他們的尊敬與信任,而且能幫助我們年輕人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和矛盾。
8婆媳之間
婆媳之間是家庭關係中容易出現矛盾的一環,但媳婦能虛心求教,遇事商量,那麼矛盾就會緩解、消除。如:有位婆婆對開支計算很精,表麵“吝嗇”,實質是持家有方。對此,聰明的媳婦向她虛心求教:“媽,您每個月總能把錢安排得好好的,您老是怎麼計算的呀?”看到媳婦如此虛心,婆婆就把自己數十年的生活經驗毫無保留地說了出來,媳婦既弄清了婆婆“吝嗇”的原因,又學到了持家的本領。
由此可見,遇到問題後,要和父母常通氣,常交流,以增進相互間的理解。這樣一來,父母覺得你把他們“當做一回事”,你眼裏有他們,尊敬他們,信任他們,那麼,許多事情就容易求得一致,許多矛盾就得以化解,子女與父母的關係就會更融洽、更親近、更愉快。讓我們為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庭環境,進行一些交談吧!
生活中,家庭矛盾時有發生,夫妻之間,難免出現磕磕碰碰、吵吵鬧鬧甚至大動幹戈的事。夫妻吵嘴打架後,妻子往往習慣成自然地到娘家訴苦。對此,娘家人勸架不能偏聽偏信,助女大鬧,讓矛盾升級。而是應該勸雙方多作自我批評,從而化解矛盾,達到新的和睦。以下是娘家人勸架中的五忌。
一忌袒女偏心。女兒是娘身上的肉,誰動她一根毫毛就對他不客氣,勸架處處偏袒護短,把女婿說得一無是處,讓其無地自容而後快,用以警告,娘家人不好惹;明明是女兒不對,偏以長輩自居,強詞奪理。這樣做,助長女兒不良習性,埋下了長期爭吵的禍根,增加了女婿的厭惡心理,輕則鬧得家庭不和。重則導致家庭破裂。
二忌火上澆油。隻要誠懇規勸,就完全可以喚起雙方的自責心理,從而平息矛盾。但娘家人堅持小題大作,短話長說,硬要對方認不是,否則就威脅、包庇、慫恿,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使其肝火更旺,甚至鋌而走險。
三忌傾巢出動。在聽到女兒一麵之辭後,不分青紅皂白,娘家人男女老少齊動員,上男方家“說理”、“算賬”,造成大兵壓境的局勢,這樣人多火氣旺,很容易小事鬧大,不但於調和無補,反而激化矛盾,破壞夫妻感情。萬一男方翻臉不認人,勢必引起一場爭鬥,夫妻感情的裂痕就無法彌補。
四忌拒之門外。女兒回娘家是為了暫時躲避矛盾,以感化丈夫回心轉意,也是為了得到娘家人的諒解和幫助,作為娘家人應當熱情迎接,細心開導;否則,極易使女兒產生孤獨感,弄不好會釀成悲劇。
9相互信任
“把音樂關小點聲“寫完作業再看電視!”“十點就得回家!”有多少次你聽到父母這樣命令你?有多少次你沒有照著去做?又有多少次當你想讓父母同意你的想法和作法時遇到困難?
一個青年要做的許多重要事情之一,就是要學會不再依靠父母而獨立生活並能對自己負責。然而,當你在許多基本方麵(如吃、穿、住)都還需要依靠父母的情況下,要學會自立是不太容易的。
而在你父母那一方,他們正急切地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具有獨立能力,但同時又對子女能獨立到什麼程度感到擔心。這一矛盾可引起你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緊張。這並不意味著在你們之間出現了什麼嚴重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往往比問題本身的解決更加困難,下麵的建議也許會幫助你更容易地與父母進行交談:
1談話時要表現得輕鬆自然。
2交談的時間選擇在家裏人都很平靜的時候。
3交淡時不僅要說,還要樂於去傾聽別人的話。
4選擇小的問題來談,尋求實際的解決辦法。
5交談時要盡可能直截了當。
6如覺得與父母當麵談困難,可試著給他們寫個條子。
7要樂於放棄這些想法,以便在其它事情上有所進展。
總而言之,要信任自己的父母,要知道你的父母與你一樣是一個普通的人。你能按上麵的建議去做的話,你就會驚喜地看到,父母總會在很大程度上樂於滿足子女的要求。
10探病問候
親戚朋友中,總免不了有人生病,探望病人時的語言也要講求一定的藝術。
探望,一般總要問問病情,病人時常像放錄音一樣,把得病經過、症狀、治療情況等一遍遍複述。這種談話,對病人來說,不僅單調乏味,而且增加患者精神負擔,有害無益。較好的談話方式是:先簡要問問病情,再多講些社會上生動有趣的新聞,如經濟改革的動態,病人熟悉的一些人的新變化等。久居病室,這種新消息正是他渴望知道的。這樣的談話就會使病人愉快,有利康複。
病痛在身的人,十分需要他人的安慰,因而對探望者的語氣語調特別敏感。所以探望者要努力使自己的談話音量適當,語氣委婉,語調親切,感情真摯。
你可向病人介紹:你的熟人中有什麼人得過同樣的病,由於吃了某種藥或使用某種體育療法,很快好了,以增加病人的信心。你也可把報刊雜誌上讀到的某些人與疾病鬥爭的事例介紹一二,以鼓舞病人和疾病作鬥爭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