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蜜餞和小食品(三)(2 / 3)

(原料)

白薯2500克,江米粉或大米粉4000克,花生油5000克,熟花生仁800克,綿白糖2500克,飴糖1500克,熟芝麻300克。

(做法)

1.江米粉或大米粉過籮篩成細粉備用。

2.白薯洗淨,上屜蒸熟。出屜晾涼,撕去皮,除去白薯上的斑點或硬塊。

3.將熟白薯切成小丁,與江米粉或大米粉拌和揉勻,裝入盆中用力壓實。倒出後切成方塊,上屜用大火蒸透。

4.出屜晾涼後,將白薯與米粉再揉和均勻,或用機器拌勻,再裝盆壓成薯塊。然後切成方塊,再切成片,最後切絲晾幹

5.油鍋上火,倒入花生油,用中火燒至三、四成熱,將白薯絲下入炸至微黃,撈出瀝油準備上漿。

6.綿白糖倒入盆中,用開水化開,加入飴糖拌勻,過濾後除去雜質。再倒入鍋中,用中火熬至130攝氏度左右時,封上火,倒入炸好的薯絲,加入熟花生仁(也可再加進些核桃仁,瓜子仁等),拌勻起鍋。

7.案板上放一個寬50厘米,長和高皆2.5厘米的木框,底部撒勻一層熟芝麻,將掛好糖漿的薯絲倒入,擀平壓緊,抹光。取下木框,用刀將薯絲切成5厘米的小方塊即成。

關東糖

即“麥芽糖”,古代又稱之為“飴糖”。因是用東北所產的大米與麥芽製成,又是由山海關外的東北漸漸傳入北京的,故北京人習慣上稱之為“關東糖”。形狀為細長的圓形實心小段,色澤麥黃,入口鬆脆,甜香適宜,不粘牙,不會壞牙齒,不會使人發胖。並具有消食回乳,潤肺補脾,養胃醒脾的食療功效,被人們譽為理脾健胃的食療藥糖。

(原料)

小粘米5000克,麥芽大米飴糖3000克(即米飴)。

(做法)

1.選用東北出產的小粘米,或者選用北京出產的小粘米,用清水淘洗幹淨,除去沙子雜質。用清水浸泡八小時,使之泡軟泡漲,然後上屜蒸熟,出屜後稍晾一會兒。

2.將蒸熟的小粘米倒入缸內,用溫水調稀,加入麥芽大米飴糖(又叫做“米飴”即“飴糖”,是用好大米作原料,麥芽作糖劑,經過混合發酵,再經糖化而成),拌勻後使其慢慢糖化。

3.大約一天左右的時間,粘米經發酵糖化後,倒入銅鍋內,先用大火燒開,再改用溫火將糖汁中的水分慢慢蒸發掉。邊熬煮邊用麵杖或者銅鏟攪拌,使糖化後的粘米再經碎裂成粉,同時以免糊底,製成粘稠的糖坯。

4.將糖坯倒在案板上攤開,切成數份,將每份皆搓成圓形長條,切成小段即成。

附注:如果將糖坯搓成圓形長條後,切成50克重七個的小塊,將小塊逐個做成圓圓的、寬寬的尖圓瓜狀,頗似北京北海公園內“仿膳飯莊”精心製作的宮廷美點小窩頭,製成則為“糖瓜兒”,為“麥芽糖”中的一個品種,是北京和我國各個地區每年農曆臘月上市的一種古老的應節小食品。舊時,我國有“糖瓜祭灶”的說法。明清時,祭灶已為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俗稱“祭灶節”,人們在“過小年”時要用“糖瓜兒”、“糖餅”、“糖餃”以及“糕點”等甜食來“祭灶”。據說用“糖瓜兒”祭灶,把灶王爺的嘴給抹甜了,使他在玉帝麵前“上天言好事”,大年三十接他回來時“下天降吉祥”。故“糖瓜兒”又名“灶糖”。據舊時出版的《北京指南》所記:“二十三日祭灶,供以糖餅、糖瓜、胡桃等品,又備草料涼水,謂用以抹灶君之口。祭畢,以糖果與家人食,自是日以後即預備過年矣。”今天,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的風俗沒有了,但“糖瓜兒”作為北京和全國各地的一種傳統節日小吃食品,在臨近年節的氣氛中,伴隨著臘梅或雪花,吃起來格外清香鬆脆,甜美歡樂,給人們的生活增添許多。

薑糖

人們常常把蔥、薑、蒜、辣椒並列為“四辣”產品,又叫做“四辣調味品”。鮮薑具有暖胃、開胃、生筋活血、驅寒爽神、化痰行水之效,還能降低膽固醇及血管凝塊,防止血管阻塞,降低心跳的速度。故以鮮薑為主要原料製成的“薑糖”,是一種防病治病的保健藥糖。

(原料)

鮮薑500克,紅糖14000克,花生油2200克,江米5500克,芝麻1000克,糖玫瑰500克,核桃仁1000克,香料少許。

(做法)

1.鮮薑洗淨,或用刀剁碎,或用絞肉機絞碎,加少量涼白開拌勻擠出薑汁,再加少量涼白開拌勻擠出薑汁。將前後兩次擠出的薑汁合在一起。

2.江米用溫水反複淘洗五分鍾,洗淨後撈出瀝水。第二天早晨放入用花生油炒過的幹淨河沙中用大火炒泡,切勿炒黃。然後磨成細粉,製成糕粉,攤放兩三天。

3鍋中放入清水,用大火燒開,改用小火。放入紅糖熬化,過濾後除去雜質。再把糖水倒入鍋中,分批量逐漸加入薑汁、糕粉,邊加邊攪拌均勻,以免成團。仍用小火繼續熬煮.邊煮邊攪,使薑汁、糖汁、糕粉漸漸成為濃糊狀態。把花生油燒熱,成為熟油,倒入薑汁中煮開,加入芝麻、糖玫瑰、核桃仁、香料拌勻。

4.將熬好的薑糖糊用大勺舀到案板上,攤開晾涼,趁溫熱時擀成薄片,約3厘米厚,切成棋子塊或者長條形,裝入盒中即可。成品的形狀大小均勻,色澤深褐,甜潤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