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條
冬瓜本是一種極普通的蔬菜,經過精細加工後製成冬瓜條色白如雪,味甜美如同飴糖,從而一躍而成為小食品中的佳品。是北京“蜜餞果脯”中的一種別具風味的小吃食品,具有清熱利尿,治帶通淋的食療功效。
(原料)
冬瓜5000克,白砂糖4500克,石灰50克,亞硫酸氫鈉3克。
(做法)
1.選用肉厚幹整的鮮冬瓜,削皮後切開,挖去籽瓤,再切成一厘米寬厚的瓜條。
2.石灰放入盆中,加入清水4000克,把石灰化開,使全部溶解。亞硫酸氫鈉放入碗中,加進少許清水溶解,待用。砂糖800克碾成細粉。
3.將瓜條倒入石灰水中浸泡十五個小時,撈出後用清水將石灰味徹底洗淨,瀝幹水分。再倒入開水鍋中燙煮十五分鍾,撈入清水缸中浸泡二十個小時。撈出後用情水洗淨,瀝幹。
4.取白砂糖800克,加水1600克,加熱溶化成濃度為30%的糖液,晾涼備用。砂糖1100克,加水700克,加熱溶化,出鍋晾涼冷透製成冷糖液。
5.把瓜條倒入糖液中浸漬十二個小時,連瓜條帶糖液一起倒入鍋中煮20分鍾。加入砂糖900克,溶化後再連瓜條帶糖液一起倒入缸中浸漬二十四小時。
6.將浸潰瓜條的糖液濾出,倒入鍋中煮開,放入瓜條煮開。把亞硫酸氫鈉和冷糖液450克一起放入鍋內。用大火煮開後,放入冷糖液450克。如此,再放兩次冷糖液。煮開後,改用小火,繼續煮至糖液能拉出絲時,起鍋離火。
7.在冷卻過程中,要不斷輕翻瓜條,不使粘連。待不燙手時,拌入糖粉,繼續翻動幾次,使之冷透。瓜條發白,便為成品。
茯苓餅
又叫做茯苓夾餅因其餅皮薄如紙,顏色雪白,很像中藥裏的雲茯苓片,故稱之為“茯苓餅”或“茯苓真餅”。它原是清代宮廷禦用食品,這種圓形夾餅,白如雪,薄如紙,餅皮的外表還有雕刻的印模印製的圖案,清晰美觀,富有藝術性,具有桂花、蜂蜜、鬆仁、桃仁的特殊的芳香味兒。
(原料)
優質澱粉5000克,茯苓粉150克,富強粉1250克,蜂蜜9000克,白砂糖或飴糖18000克,桂花1290克,核桃仁10000克,鬆子仁850D克,花生油100克。
(做法)
1.如用白砂糖,用麵杖擀成細末。桂花切成細末,核桃仁、鬆子仁炒幹或烤幹,用麵杖搗碎,如同小米般大小。
2.蜂蜜中加入白砂糖,攪拌均勻。或者把蜂蜜、白砂糖放入銅鍋中熬溶,蒸發掉一些水分,把桂花、核桃仁、鬆子仁放入糖中拌勻,使之粘稠,製成餡料待用。
3.優質澱粉中加入茯苓粉拌勻,再加進麵粉拌勻,用清水調成稀麵漿。
4.將鐵製的圓形烤模放在中火上烤熱,烤模內刷上薄薄的一層花生油。用勺小盛上稀麵漿倒入烤模內,放在火上稍烤一下,剪去毛邊,再烤一下便成餅皮。皮薄0.1厘米,直徑8厘米,呈白色的半透明狀。
5.把餡料平鋪在一張餅皮的中心,再取一張餅皮壓在餡上,使餅皮四周略大於餡,不讓餡料露出,每隻餅用餡約20或40克即成。
互酥糖
用黃豆麵、麵粉、綿白糖和飴糖加工製成。因主料是用黃豆麵,故名“豆酥糖”,又叫做“豆麵酥糖”,為“北京酥糖”中的一個品種。
(原料)
黃豆5000克,麵粉1250克,綿白糖3750克,飴糖2000克。
(做法)
1.黃豆洗淨,曬幹炒熟,磨成細粉。麵粉上屜蒸熟,出屜晾涼,將結塊搓散搓碎。綿白糖磨成細粉。然後將三者混合拌勻,過絲籮篩成細粉,製成豆酥糖麵。
2.飴糖下鍋用溫火熬製,濃稠時離火,放入熱水中保溫。
麻酥糖
芝麻有黑白兩種,故“麻酥糖”可分為“黑酥糖”、“白酥糖”兩種。“北京酥糖”,包括“豆麵酥糖”、“芝麻酥糖”、“杏仁酥糖”、“巧克力酥糖”、“蝦酥糖”、“雙喜酥糖”等許多品種。
(原料)
白芝麻5000克,麵粉3500克,綿白糖8000克,飴糖1000克(如製作“黑酥糖”,另加精鹽250克,花生油或者大油250克)。
(做法)
芝麻洗淨,晾幹炒熟,磨成細粉。麵粉炒熟,綿白糖擀成細粉。然後把三者混合拌勻,過篩後製成麻酥糖麵。
薄片上撒勻一層麻酥糖麵,對折疊好,用滾筒如此反複七次,最後卷成細長條,用刀切成小段,即為“白酥糖”。
附注:
1.如製成“黑酥糖”,在製作黑芝麻的麻酥糖麵時,先把黑芝麻洗淨炒熟,磨成細粉,再把精鹽擀成細粉,然後把黑芝麻粉、熟麵粉、綿白糖粉、精鹽粉、花生油或者大油,五者混合拌勻,過篩後製成麻酥糖麵。接下去,完全照“白酥糖”的方法製作即成。
2.如製作“夾心麻酥糖”,在最後一次撒勻白芝麻的酥糖麵或者黑芝麻的酥糖麵時,將用作夾心的原料,如“玫瑰白糖”或“桂花白糖”等,均勻地抹在酥糖麵上,從一頭卷起,搓成細長條,切成小段即可。
白薯酥糖
我國南方北方皆盛產白薯。用白薯製成的酥糖,南北各地也都有所製作,且有南北之分。南方的一般是用紅薯與糯米粉,再加白糖、飴糖等製作;北方的有用江米粉的,也有用大米粉製作的。酥甜可口,具有白薯的綿香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