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毛肉餃”、“饊子”、“牛舌餅”、“烏麻餅”、“雙卷酥”、“雙麻餅”、“核桃雲片糕”、“五香麻糕”、“蘿卜絲餅”、“小麻酥”、“如意酥”、“苔條麻花”、“杏仁酥”等,其餡多用鬆子仁、桂元肉、奶油等高級原料做成。綿軟精細,香甜可口。
稻香春的生熟肉食和素食品有四十多個品種,小食品有江南茶食和節日食品在二百種以上。
大順齋具有三百多年曆史的老店“大順齋”,其精心製作的獨具北京風味的“糖火燒”,由於精選原料,工藝獨特,講究衛生,貨真價實,曆來受到人們的好評,成為獨具一格的名點美食。
京東通州有三“寶”:
燒鮎魚,醬豆腐,糖火燒。
“京東通州”,即今北京市通縣,原為通用古鎮,地處京畿。自隋朝開鑿南北大運河後日趨繁華。明、清兩朝,這裏是運皇糧的水陸碼頭。正因通州是當時南來的糧米、雜貨的集散地,又是京都東大門,故而商賈彙集,市場繁榮。
明朝崇禎末年(1640年前後),“大順齋”創業人劉大順,從南京上元隨運糧船來到北方謀生。開始,在通州城內安家大院開設一小店,取名“大順齋”。小本經營,專做糖、鹹兩種火燒。後經幾代傳人,生意日益興旺,資本逐漸雄厚。於是,同治三年,在本店隔壁又開設了“大來號”油麵鋪,自磨麵粉和芝麻醬,供“大順齋”做糕點和糖火燒。“大順齋”的“糖火燒”,選用原料有:麵粉、紅糖、芝麻醬、桂花、小磨香油。經過原料加工、配料、成型分劑,熗麵、烘烤幾道工序。製作而成的產品,外形扁圓,麵呈深棕色,火色均勻,規格整齊,口麵一致,具有濃鬱的麻醬、紅糖、桂花的香味,酥鬆綿軟,香甜可口,不沾牙,無異味,且具獨特風味。再加上火燒中的芝麻醬和紅糖調和有溫補作用,可增進飲食,有益健康,特別適合老人及體弱病患者食用。又由於這種點心油大糖多,營養豐富,久存不幹,經夏不壞,是攜帶與食用方便的旅行食品和饋贈親友的上等禮品,馳名國內,遠銷海外,被海內外顧客稱之為“珍貴的風味食品。”現在,“大順齋”又有了很大發展,除生產“糖火燒”外,還恢複和發展了一百二十多種糕點。“糖火燒”、“棗泥酥皮”、“核桃薄脆”等產品,被評為北京市優質食品。除在通縣銷售外,還在市區和近郊區的東城、西城、宣武、崇文、朝陽、海澱、豐台等繁華地區的食品店開設了“大順齋專櫃”,使城內居民和外地來京的旅客隨時能買到“大順齋的糖火燒”及其他清真糕點。
月盛齋北京前門大街3號,有一家經營“醬牛肉”、“醬羊肉”、“燒羊肉”、“燒牛肉”、“鬆肉”的門市部,它的產品,風味獨特,譽滿京華,這就是“月盛齋”。是一家前店後廠,自產自銷的傳統風味食品老店。
“月盛齋”開業於1775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間,牛街有個回族人叫馬慶瑞,在前門內荷包巷擺了個熟肉攤。甶於他製作醬羊肉的方法獨特,比別家的好吃,博得了人們的讚譽,漸有名聲。當時清朝刑部、戶部官員也經常買他的肉食並進獻給宮廷。由於官員的舉薦,每逢清宮祭祀時,他就應差進宮“祭羊”。宮廷中的禦廚和太醫幫他改進了加工肉食的輔料配方,製作出來的“醬牛羊肉”、“燒羊肉”,肉爛色美味香,酥而鮮嫩,不油不膩,醬香醇厚,後味悠長,人們吃了以後,讚不絕口,從此名聲大振。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月盛齋”正式開業。取名“月盛齋”。後經人介紹,馬慶瑞在戶部街(今天安門廣場東側)購置了一塊地方開設熟肉店,“月盛齋”才遷至戶部街。由於“月盛齋”的醬牛羊肉、燒羊肉風味獨特,並且是提供給宮廷的“禦用佳肴”,因此生意更加興隆,在京師內外頗為馳名。清道光年間曾有一首詩讚美“月盛齋”道:“喂養肥嫩數京中,醬用清湯色煮紅,日午燒來焦且爛,喜無膻味喉嚨。”慈禧年間(1886年1月,光緒十二年十二月),經慈禧太後“恩準”,破例發給“月盛齋”四個進出皇宮的腰牌,經常向皇宮送其所製作的醬羊肉等肉食品。
“月盛齋”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常常顧客盈門。“醬羊肉”
是其最為著名的產品。肉味醇香,後味餘長,北京人常用來夾在燒餅中食用,或佐酒下飯。夏季做的“燒羊肉”,外焦裏嫩,酥脆鮮香。“月盛齋”的肉食品之所以獨具風格,主要是由於選料精,作料全,火候把握得好,從而使其美食佳肴,聲譽卓著,名揚四海。現在,“月盛齋”的產品有十幾種,除“醬牛羊肉”、“燒羊肉”外,還增加了“炸鬆肉”、“炸牛肉卷”、“炸棗卷果”等,其製作技術已傳到北京其他許多店鋪。
複順齋清代康熙年間創辦的“劉家老鋪”肉食店。其製作的“醬牛肉”,世代相傳,技藝超眾,選料考究,加工精細,注意火候。用黃醬兌水攪成稀粥狀醬製好的牛肉,再刷上—層湯汁,使其成品色澤油潤褐紅,肉質嫩爛鬆軟,入口醇香,油而不膩,食有餘香,濃鬱久長,從而“味冠京華”。後來,“複順齋的醬牛肉”和“月盛齋的醬羊肉”,一起列入清宮禦膳佳肴。三百多年來,在北京清真崗食中,“複順齋”一直享有很高的信譽。每當“醬牛肉”出鍋時,肉香四溢,味飄街外,吸引各方顧客尋味而來,爭相購買,人以一飽口福為快。下酒佐餐,家庭待客,夾在燒餅、火燒中食用,乃至攜帶外出旅遊,都是難得的美味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