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已整整曆經30年。這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的潮流,迎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
毫不誇張地說,這30年的改革開放曆程,深刻影響著當今世界格局和人類曆史進程,譜寫了中國乃至世界近代史上最輝煌的詩篇。
第一節 科教興國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根本途徑。強國必先強教,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對實現全國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決定性意義。
以1904年癸卯學製頒布,1905年廢除科舉製為起點,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已逾百年。以1977年結束“文化大革命”、重新恢複全國統一高考製度為起點,使中國當代教育的發展、改革已經30年。30年來的發展和改革,中國教育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教育正在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強勁動力和豐沛資源。
30年的中國教育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1977年~1985年,撥亂反正,恢複整頓的階段;1985~1989年,全麵開展教育體製改革的時期;20世紀90年代中期~2003年,教育發展的經濟主義時期;2003年至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教育公平,探索麵向未來的新的教育的時期。
1977年,鄧小平的複出使人們預感到,中國將發生一場巨大的變化。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鄧小平首先選擇了教育作為撥亂反正的突破口。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對前來看望他的王震和鄧力群說:“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麼上得去?科學技術這麼落後怎麼行?要承認落後。承認落後就有希望了。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從小學抓起,一直到中學、大學。我希望從現在開始做起,五年小見成效,十年中見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見成效。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辦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要經過嚴格考試,把最優秀的人集中在重點中學和重點大學。”
對於中國的科技隊伍現狀,鄧小平很清楚。如果說當時美國的科技人員有120萬,那中國隻有20萬,而且“還包括老弱病殘,真正頂用的不多”。在鄧小平看來,抓教育和科技不僅關係國家發展的長遠大計,也是撥亂反正的突破口。因為,10年的“文革”打斷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已經使中國麵臨嚴重的科技和人才斷層。這一年,距高考被廢除已經過了11年。
1977年11月,在鄧小平的親自關懷和推動下,中斷了十年的高等學校統一考試招生製恢複了。不久,《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正式否定了“四人幫”炮製的否定知識分子和十七年教育路線的“兩個估計”,在全社會重新樹立了尊重知識、重視教育的風氣。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日益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重視。1980年5月,鄧小平為《中國少年報》和《輔導員》雜誌題詞,第一次提出了“四有”的培養目標,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這一表述後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1983年的中共“十二大”政治報告中,改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守紀律”。到1985年,正式改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紀律”。鄧小平特別強調“這四條裏麵,理想和紀律特別重要。”培養“四有人才”成為20世紀80年代重要的教育口號。鄧小平製定的另一個著名的教育指導方針是“三個麵向”。1983年國慶節,他為北京景山學校成立20周年題詞:“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正式提出了教育現代化的任務。
“四有”和“三個麵向”構成了改革開放時期教育發展的兩個重要方向。當重視對青年學生的政治教育和控製時,強調“四有”;重視改革教育、造就優秀人才時,強調“三個麵向”。“四有”和“三個麵向”集中體現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對教育的客觀要求,成為中國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指導方針。
1985年5月15日至5月20日,黨中央和國務院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討論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新時期教育的真正起點。當時,中央相繼頒布了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科技體製改革和教育體製改革3個決定,形成了20世紀80年代以體製改革為主的強勁旋律,極大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
《決定》提出了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治路線相一致的新的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顯然,它是對1958年提出的“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方針的否定和替代。強調教育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功能,教育從為政治服務轉而為經濟建設服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曆史進步。
《決定》指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雖然教育事業得到了恢複,開始走上蓬勃發展的道路,但是,輕視教育、輕視知識、輕視人才的錯誤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麵的‘左’的思想影響還沒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局麵還沒有根本扭轉。”《決定》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從教育體製入手,有係統地進行改革。改革管理體製,在加強宏觀管理的同時,堅決實行簡政放權,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調整教育結構,相應地改革勞動人事製度。還有改革同社會主義現代化不相適應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
《決定》確定的比較重要的教育改革內容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製度,將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和管理權限下放給地方。1986年通過《義務教育法》,從貫徹實施的情況看,將基礎教育的管理權下放給地方,建立起省、縣、鄉分級管理,財政以鄉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製,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對促進基礎教育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由於管理權下放的重心過低,中央和省級財政承擔的責任太少,在實施的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一些嚴重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調整中等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得到了較好地實現。到1990年,全國高中階段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大致達到了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改革高校招生和畢業分配製度,學校逐步實行校長負責製。1988年4月,國家教委下發了《關於高等學校逐步實行校長負責製意見》,並積極推進這一製度的實施。至1989年初,已有100多所高等學校實行了校長負責製。
中華人民共和國撤消教育部,成立國家教育委員會。根據《決定》,1985年教育部改為國家教育委員會,成為國務院的一個綜合部門,工作範圍和行政權力有所擴大,在學校教育以外,統籌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真正麵向全國教育領域,統管全局。但1995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重新改為教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教育經費上做出“兩個增長”的決定,即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並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並決定地方政府可征收教育費附加,為義務教育增加了一項資金來源。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教育發展,有兩個主要的特征,一是“發展大於改革”,追求教育發展的規模、數量、速度,呈現“跨越式發展”。二是90年代中期之後,教育逐漸走上了一條被輿論稱為“教育產業化”的特殊發展路徑。在發展主義、經濟主義的發展背景下,教育以擴大規模、總量增長和提高宏觀效率為主要追求。
1992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明確將教育定義為第三產業,教育由“上層建築”被重新定義為“社會生產力”的一部分,納入了國民經濟的分析框架,教育產業和產業化的話語浮出水麵。1999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民辦學校由此前的“補充”地位提高為“和公辦學校共同發展”;擴大高中和高等教育規模,以教育消費拉動經濟內需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思想進入了政策層麵。
2003年底,《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出台,進一步確定了發展民辦教育和教育產業的合法性。可見,“教育產業化”合理化、製度化的過程,是通過確立民辦教育的合法性,繼而確立公辦學校轉為民辦經營的合法性,從而賦予學校獲取教育經營利潤的製度合法性。
這一時期主要的教育政策包括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多渠道集資辦學、“人民教育人民辦”;
高等學校進行合並和院校調整、高等學校大規模擴招和實行收費製度;實施“985工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中小學改革學校產權製度,實行“民營機製”、“名校辦民校”和高收費,學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大學大規模借貸建設“大學城”,等等。在舉國經商的氣氛中,20世紀90年代高校掀起大辦校辦企業的熱潮,以1994年北京大學推倒南牆、破牆開店為標誌。
2003年下半年開始,隨著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任務的提出,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思路開始受到質疑。教育部開始高調批評“產業化”思路,圍繞解決農村義務教育問題,對農村教育、義務教育、教育公平的關注逐漸取代了此前以數量、規模、速度為主的追求,促進教育公平逐漸成為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價值。
2005年5月,教育部發出《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幹意見》,正視和著手解決擇校熱、“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有效遏製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校際之間教育差距擴大的勢頭,要采取有效措施遏製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之風。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免試就近入學,不得舉辦或變相舉辦重點學校。具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公辦學校不得改為民辦或以改製為名實行高收費,等等。
2006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新修改的《義務教育法》,確立了各級政府分擔義務教育經費的機製,以及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方針。對“應試教育”和“教育產業化”政策的清理進入了法製軌道。
2007年5月,國務院發布文件,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職業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貧困學生資助政策體係。這是繼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之後,促進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舉措。
隨著國家一係列措施的實施,中國的“優先發展和投資教育”正在成為現實。據統計,自2000年國家宣布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開始至2006年底,全國實現“兩基”驗收的縣(市、區)累計達到2973個,占全國總縣數的96%,“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98%。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到99.27%,初中階段毛入學率97%,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75.7%。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4341.86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59.8%。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校學生規模超過
2500萬人,毛入學率達22%。至此形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綱要中提出的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體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實施的素質教育。
這份綱要是中國進入21世紀後的第一個教育規劃,是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曾經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並且說:“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麼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鄧小平的這一論斷,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和科學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既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得到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取得了一係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