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社會篇(2 / 3)

2008年11月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一係列《改革開放30周年報告》,其中列舉了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下,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中國對科技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湧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科技人力資源得到迅速恢複和發展。截至2007年底,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等五類專業技術人員2255萬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時,中國科技人力投入不斷增加,科技研發人員的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到2007年,全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454.4萬人,是1991年的2倍。目前,中國的研發人員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係建設方麵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係建設不斷加強,國家重點企業中的工業企業基本都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至2007年,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有49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4023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07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800億元,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萬億元,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為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中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使中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製、微電子裝備、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誌性成果。

30年來,中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湧現出了一係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學領域,中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裏程碑:由中國自主研發的“神舟”係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技術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係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係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製;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製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係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湧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諸多成就的取得,有賴於國家對科學技術的重視和投入,以及大量科技工作人員的辛苦付出。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中國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誌、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12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時也應看到,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誰掌握了先進科技,誰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第三節 國防軍事現代化建設

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國防和軍隊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的一個重要方麵,理所當然地也要經受改革開放的洗禮。30年來,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在改革開放中走過了輝煌的曆程,實現了曆史性的大發展,為中國和平發展和中華民族複興提供了堅強的安全保障。

重視國防和軍隊建設,是黨的三代領導核心的一貫思想。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在新的曆史時期,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人民軍隊要跟上世界軍事發展的潮流,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切實捍衛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統一。

首先,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和革命化建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1949年10月1日,當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經過長期考驗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也邁開了建設諸軍兵種構成的合成軍隊的堅實步伐。當時的人民解放軍基本是一支單一的以普通步兵為主的陸軍,海軍、空軍僅僅剛具雛形,而陸軍中的炮兵、裝甲兵等技術兵種所占比例非常小。經過50多年的艱苦努力,人民解放軍實現了由單一陸軍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發展。不僅掌握著種類比較齊全的常規武器裝備,而且擁有了具有一定威懾力的原子彈、氫彈等尖端武器裝備。

1978年前,人們用“臃腫”來形容擁有600多萬軍隊員額的軍隊,如今已經成為了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機構精幹、戰鬥力強、軍隊員額僅有230萬的精銳之師。同時,軍隊建設著眼於全球性軍事變革,完成了舊“三打三防訓練”向新“三打三防訓練”的轉變。30年前是“打坦克、打飛機、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學、防生物武器”,現在卻已經是“打隱形飛機、打巡航導彈、打武裝直升機,防精確打擊、防電子幹擾、防偵察監視”。

其次,現代化國防工業體係的完善。

國防科技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國防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麵。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關懷和領導下,特別是經曆了30年改革開放的建設和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後到先進,建立起了包括電子、船舶、兵器、航空、航天和核能等門類齊全、綜合配套的科研實驗生產體係,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為軍隊現代化建設和切實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核工業方麵,中國不僅可以生產製造原子彈、氫彈,還掌握了核潛艇技術,形成了中國的核威懾力量。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麵,中國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截止至2010年10月21日,中國已建成秦山、廣東大亞灣、嶺澳、田灣等6個投入運營的核電站,另有12個在建的核電站,25個籌建中的核電站。

在航天科技工業方麵,中國已擁有地地、地空、海空和空空導彈武器係統,運載火箭、各種應用衛星的研製和實驗能力以及各種應用衛星的發射能力,在世界高技術領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目前,中國戰略導彈部隊部署的東風-31A洲際導彈,最遠射程達13000公裏,是世界上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的導彈之一。

在航空工業方麵,中國已能夠生產殲擊機、殲擊轟炸機、轟炸機、直升機、運輸機、教練機等,基本滿足了海空軍作戰和飛行訓練的需要。2011年1月11日,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五代殲-20隱形戰鬥機試飛成功。殲-20隱形戰鬥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將於2017年以後投入使用。

在船舶工業方麵,中國先後自行研製建造了核動力潛艇、常規潛艇、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導彈快艇等作戰艦艇,以及各種輔助船舶和新型魚雷、水雷、反水雷等新裝備。2012年9月25日,中國國防部宣布,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正式交接入列,從此結束了共和國沒有航空母艦的曆史。

在軍用電子方麵,中國已逐步發展成為了具有相當規模,門類齊全的新興工業部門,特別是在指揮自動化、情報偵察、預警探測、電子對抗和通信等方麵,為軍隊提供了各種新式裝備和產品,進一步增強了部隊偵察、通信、指揮和作戰能力。

再次,國防後備力量的建設日益完善。

建國伊始,黨和國家就十分重視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中國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製度和優良作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尤其是從1985年,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明確提出“精幹的常備軍和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是建設現代化國防的必由之路”這一基本指導方針之後,作為一支偉大戰略力量的中國國防後備力量,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並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一個各級地方黨政領導關心後備力量建設,各級軍事機關狠抓後備力量建設,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支持後備力量建設的可喜局麵。

中國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經過一係列的調整改革,各項工作均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在參戰支前、保衛邊疆、發展生產、扶貧幫困、搶險救災、維護社會治安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家的改革、發展和穩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009年10月1日上午10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60周年閱兵禮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這次閱兵不僅是建國60周年以來中國國防軍事力量的集中展示,更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大規模檢閱。

正如香港《大公報》評論所說:1949年見證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北京天安門廣場,在60年後的今天,再一次見證了中華民族又一個重要的曆史時刻:國慶60周年大閱兵和慶典巡遊。60年一甲子,中華盛世再現。今天的中國,無論是軍事實力、國際地位還是人民生活,和60年前相比,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

第四節 實力與正義的勝利:香港回歸

1997年,當“香港特別行政區”這一前無古人的創製誕生時,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於此,其中更不乏悲歎、驚懼與質疑。撒切爾夫人在1982年曾說過,收回香港將“帶來災難性的影響”,但中國行使主權之後,極端情況並不曾發生,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馬照跑、舞照跳”的承諾得到兌現。

時至今日,即使是最有偏見的觀察者,也不得不承認,香港依然繁榮自由、充滿活力,並獲得了全世界的普遍美譽。與此同時,香港依然還有更多的生意要做,還有更多的製度要建,還有更多的問題要想,還有更多的權利要爭。這一切景象的背後,無不依存著中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能量。

香港地處華南沿海,由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三個部分組成。它位於中國大陸南端,西隔珠江口與澳門相望,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其曆史最早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香港便一直處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後,積貧積弱的清政府無力抵抗帝國主義國家的堅船利炮,被迫簽訂了一係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香港由此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

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從未放棄過爭奪香港的鬥爭。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曾向英國提出歸還香港的要求,無奈“弱國無外交”,英國政府對蔣介石的要求不屑一顧。

1949年,中國大陸乾坤已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5兵團南壓深圳,此時直取香港可謂探囊取物一般。林彪站在深圳河北岸遙望燈火通明的香港,向毛澤東請示部隊的作戰方針。毛澤東沉思良久,終於電令林彪不要進入香港,並說香港是下金蛋的地方,對即將進行的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特殊的作用。其實,英國政府以為來勢洶洶的共產黨軍隊一定會收複香港,甚至提前撤走了大部分駐港軍隊。四野的百萬雄師在深圳河北岸輕描淡寫地駐足、離去,卻嚇得英國政府戰戰兢兢。因此,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英國政府率先在《華僑日報》上以大標題刊登“毛澤東已保證香港地位安全,英國年內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