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沒有立即收回香港,英國政府不顧美國反對,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從而打破了西方陣營對新中國的外交孤立狀態。香港也成為冷戰時期新中國對外聯係的一個窗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隨之,香港回歸被提上了日程。對於香港問題,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製”這個構想。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這次訪問的主要目的就是討論香港問題。麵對英國政府仍然想控製香港的“幼稚想法”,鄧小平直截了當地向撒切爾夫人表明了中國解決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坦率地講,主權問題是不能討論的。現在時機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中國1997年收回香港。這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僅是新界,而且要包括香港島、九龍。如果中國在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8年後還不能收回香港,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無法向國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還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是仍是李鴻章!”
後來,當撒切爾夫人在回憶起與鄧小平的這次會談時說,中方把主權問題看得很重,必須歸還中國。會談之後撒切爾就意識到,“這個談判不是,也不可能是英國方麵的勝利”,因為和幾年前尚未實行改革開放相比,中國已經強大太多了。
由此,按照中國政府定下的基調,中英雙方開始了漫長的談判。談判中,英方步步為營,中方寸步不讓,演變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的發展速度簡直不能以常理推斷。在這種情況下,在此後進行的17個月的22輪談判中,基本上是中國代表提出什麼,英國人在經過一番較量後找不到空子,就隻好接受什麼。除了正義在中國人一邊外,在中國代表團的背後,是一個擁有足夠實力的國家。
1984年12月19日下午5時30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在人民大會堂正式簽字。
香港問題的解決,為中國和葡萄牙兩國之間解決澳門問題奠定了基礎。1987年4月13日,中葡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在北京簽署。
1996年1月28日,一條新華社電訊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派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部隊,經過精心準備,現已組建完成。駐香港部隊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海軍和空軍部隊組成,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這支部隊將於1997年7月1日零時正式進駐香港。”
時間走到了1997年7月1日零時零分零秒,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隊準時奏起了國歌,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區區旗一起徐徐升起。零時3分,江澤民在4000多名嘉賓的注目中,走到主席台一側鑲嵌著中國國徽的講台上,代表中國政府莊嚴宣告:“此時此刻,世界各國人民都把目光投向香港。根據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兩國政府如期舉行了香港交接儀式,宣告中國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這是中華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與正義事業的勝利。”
在當時,很多港人對前途充滿疑慮甚至恐慌。美國《財富》雜誌甚至發表封麵文章預言:香港回歸之日,便已經預示香港“死亡”之時。像是在響應《財富》雜誌的預言,很快,來勢洶洶的亞洲金融危機在香港登陸,一輪“大熊市”席卷整個香港股市。
麵對國際金融炒家的咄咄逼人的氣焰,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謹慎地表示:香港特區的外彙儲備豐富,經濟正穩步增長,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區背後有強大祖國的支持。所以這一風暴對香港不會形成特別嚴重的影響。
香港輿論則表示強烈的信心,《星島日報》發表評論指出:“過去,在經曆了經濟危機後,本港會很快複蘇,而且更加蓬勃,這次亦應不例外。”同時,中國政府外交部發言人強調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障金融企業和金融市場的金融自由,並且依法進行管理和監督,是屬於特區高度自治範圍內的事情。中央人民政府一貫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為維護香港金融市場的穩定和聯係彙率製所做的努力。
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港元保衛戰最終取得了勝利。這場金融風暴是1997年香港回歸後,所麵臨的最大挑戰。但是,由於中央政府的支持和特區政府采取正確的應對政策,不僅成功擊退了金融危機,而且成功地將香港經濟帶到了新的高度。
香港經濟學家評論說:“香港是大棋局的前沿,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大棋局的戰略腹地和重心在廣闊的中國內地……香港隻要扮演好自己的戰略角色,未來必定會商機無限,繼續風光。”
美國《時代》周刊也在最近一期封麵文章中,糾正了其姊妹刊《財富》雜誌當年的誤判,《時代》周刊的文章說:“現在的香港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具活力。”
第五節 盛世奧運——北京歡迎你
百年來,奧林匹克運動會一直是風靡全世界的頂級運動盛會,再也沒有哪種活動能像奧林匹克那樣,讓無數人為之癡迷為之奮鬥!這就是體育精神的力量,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力量!然而,曾經在曆史上創造過無以倫比的體育文明的中國,卻在近代陷入了窘境。1894年,當顧拜旦代表國際奧委會邀請中國政府派運動員參加在1896年希臘雅典舉行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夏季運動會時,大清王朝卻因沒有一個人能搞清楚“體育”是什麼而放棄。就這樣,東方的大國在第一屆現代奧運會的史冊上,留下了第一個“零的記錄”。
自此之後,連年的戰亂和貧窮幾乎使中國的體育發展陷入停滯,即使勉強站在了奧運會的賽場上,也不過是接連續寫那一個個“零的記錄”。
新中國成立後,陷入絕境的體育事業獲得了新生。1952年,第十五屆奧運會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由於國際奧委會個別負責人對新中國抱有敵視態度,直到開幕式的前一天,中國代表團才接到奧委會的邀請函。正當所有人猶豫不決時,周恩來當即拍板:“隻要你們將五星紅旗帶到赫爾辛基運動場上,新中國運動員去了奧運會,就是勝利!”
1956年,第十六屆奧運會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由於國際奧委會當時的負責人一方麵承認中國大陸運動員以中國的身份出席,另一方麵卻同意台灣以中華民國的身份參賽,造成了“兩個中國”的事實。為了維護中國主權,中國政府被迫與國際奧委會斷絕聯係,離開了奧林匹克的大家庭。這一走,就是20多年。
1971年毛主席和周總理親自領導的“兵乓外交”,打開了中美關係的大門。隨後,聯合國大會恢複了中國的合法席位。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1973年,亞洲體育聯合會以壓倒性的優勢通過決議,恢複中國同亞運會的聯係。1974年,在國際奧委會主席基拉寧勳爵的倡議下,亞洲體聯同意中國奧委會作為中國唯一合法組織參加在德黑蘭舉行的第七屆亞運會。這一決定,在國際體育界引起了震動。
1979年10月25日,國際奧委會在日本名古屋通過決議: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為全國性奧委會;設在台北的奧委會作為中國的一個地方機構,使用“中國台北”的名稱。至此,中國大陸終於恢複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
1984年,第二十三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在闊別了32年之後,中國的體育健兒再次出現在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賽場上。7月29日,這是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一天,是永載於中國體育史冊的一天。從射擊賽場上傳來的清脆槍聲,帶來了本屆奧運會的第一枚金牌,這也是中國自1932年參加奧運會以來奪得的第一枚金牌,改寫了中國奧運史上“零的記錄”。為中國贏得這一殊榮的人,叫許海峰。
從不知“體育”為何物,到一舉奪得奧運金牌,中國的體育事業邁出堅實的一步。改革開放之後,特別是80年代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綜合國力更是蒸蒸日上,具備了承辦國際大型體育盛會的條件和能力。1991年2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國奧委會正式提出舉辦2000年第27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申請。
曾任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前國際奧委會副主席的何振梁,是新中國體育曆史的見證者。作為申辦第27屆奧運會的親曆者,他回憶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體育事業發展獲得長足進步,具備了為國際體育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的條件。1983年我們與日本共同發起、創辦了亞洲冬季運動會。1990年在北京舉辦了亞洲運動會。為適應亞洲的特點,我們還創辦了東亞運動會。先後兩次申辦2000年和2008年奧運會的工作,是我們這一時期的工作重點。
1991年2月底,中央正式批準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2000年是世紀之交,又是千禧龍年,所以我們很想舉辦這屆奧運會,它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義。當時有8個城市提出申辦要求,除了北京以外,還有悉尼、柏林、曼徹斯特、伊斯坦布爾、巴西利亞、米蘭、塔什幹,競爭相當激烈。……最後,北京以兩票之差與成功擦肩而過。”
蒙特卡洛的失敗並沒有讓中國退縮,失敗本來就是成功的必經之路。經過一番準備後,2000年6月,北京奧申委再次向國際奧委會提交申請,希望能成為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從1993年蒙特卡洛失意,到2000年再次提出申請,中國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的進步更加明顯。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更是日新月異。正如2001年1月16日,法國巴黎《世界報》刊發的專題文章《北京展開申奧總動員》所說:“北京申奧已經形成全國動員的規模,中國人民已經樹立起全民熱衷奧運的形象。北京為申奧所做的巨大努力為世界矚目。”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1年7月13日北京時間22時08分,薩馬蘭奇鄭重宣布:“2008年夏季奧運會主辦城市——北京!”時間仿佛定格在薩馬蘭奇宣告“Beijing”的那一刻。中國北京憑借其過人的優勢,完美的陳述報告,在五個2008年奧運會申辦城市中脫穎而出,奪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該輪到北京辦奧運會了!這不僅是中國人的自信,也是投票結束後國際體育界人士得到的普遍回答。來自韓國的國際奧委會副主席金雲龍說:“北京本來就有辦奧運會的能力,此次獲勝絲毫也不讓人覺得意外。”瑞士奧委會主席卡基·瓦特說:“現在是奧運會到中國去舉辦的時候了。我相信北京一定能舉辦一次成功的奧運會。”
2008年8月8日,這是13億中國人民永難忘懷的時刻,這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又一輝煌的瞬間。歡歌勁舞慶盛事,火樹銀花不夜天。曆經7年的精心籌備,中國向世界奉獻了一個共敘友情、同享和平的盛大慶典。
一場美輪美奐的開幕式過後,來自全世界204個國家和地區的6萬多名運動員在北京展開友好的競技,共同爭奪302塊金牌的最終歸屬。截至2008年8月24日閉幕,北京奧運會302枚金牌全部決出最後歸屬,共有87個國家在賽事中取得獎牌。北京奧運會共創造了43項新的世界紀錄及132項新的奧運紀錄。最終,中國以51麵金牌居金牌榜首位,成為奧運史上首個登上奧運榜首的亞洲國家。
2008年8月24日,鳥巢上空升起了絢麗的煙火,在一場氣勢宏大的表演中,北京奧運會落下了帷幕。閉幕式上,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的一句“這是一屆真正的無與倫比的奧運會”,表達了無數人的心聲。
《中國青年報》這樣評論:“從夢幻般的開幕式到到創紀錄的誌願者,北京奧運的完美表現征服了世界,據說許多西方媒體正為尋找讚美北京奧運的形容詞而‘搜腸刮肚’,國際奧委會官員也在為如何讚揚北京而發愁,絞盡腦汁想‘絕妙好詞’。中國人自己不會說這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奧運會’,我們是東道主,成功不成功要由客人去評價,要由世界去評價。”
是的,北京奧運會詮釋了“完美”。從建國初期“隻要將紅旗帶到賽場,就是勝利”到成功舉辦奧運會,名列金牌榜第一名,中國奇跡般的崛起征服了全世界。這一切榮譽都應歸功於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正如時任北京奧申委體育主任、北京兩次申辦的主要陳述人樓大鵬感歎的那樣,不論是申奧還是舉辦奧運會,“最終還是靠實力說話,北京能成功的關鍵因素還是改革開放讓北京在各方麵都取得了很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