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生活篇(1 / 3)

“再不實行改革,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就會被葬送。”30年前,一個偉大領袖,一個中國新時期的設計者——鄧小平代表億萬人民,順應曆史潮流,打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中國從此走向世界,世界從此認識中國,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也從此開始……

第一節 從“洋食品”說起

在很多外國人眼中,改革開放前的中國隻有四種顏色:藍色和綠色的衣服,橙色的橘子水,再就是鮮豔的紅旗。

幾十年之後,改革開放的實行早已將中國裝點得繽紛多彩。來自世界五大洲的各種商品在商店裏隨處可見,曾經的“西方資本主義生活方式”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今天的人們誰曾想到,時下的大眾飲料——可樂,在過去卻是與國人無緣的。

回首1979年,當時一般的老百姓還喝不上可口可樂。可口可樂當時的銷售對象嚴格限製在來華工作、旅遊的外國人當中,銷售地點主要是友誼商店。今天位於北京建國門附近的友誼商店,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已無任何神秘可言,如今在這家商店的一角還可以買到可口可樂,現在的食品部經理說,他隻聽說1979年的可口可樂大概是4毛錢一瓶。在計劃經濟年代,友誼商店就是奢侈品的象征。很多媒體在回顧可口可樂進入中國的曆程時,都認為從1979年起,可口可樂隻能在友誼商店及涉外的旅遊賓館賣,是中方提出的強製條件。

不過,也有中國人提前喝到了這種洋飲料。據報紙記載,家住西城的周月明老先生的二兒子是外交官,用外彙券在友誼商店買了可口可樂和進口糖果招待親戚朋友,結果這些“新鮮零食”讓客人羨慕不已。其實1948年以前,可樂就曾在上海等地出現,很多中國人都嚐過這種喝起來像止咳糖漿的汽水。不過,1949年可口可樂退出了中國市場。此後,盡管中美關係交惡數十年,但可口可樂公司一直對中國市場念念不忘。

鄧小平複出後,中國的政治局勢漸漸明朗。可口可樂公司再次傳達出想要進入中國市場的想法。為表誠意,可口可樂公司總裁親自訪問北京,探討在中國建廠的可能。當時,中方負責接待的是曾任對外經貿部副部長的佟誌廣。

佟誌廣回憶,當他問可口可樂總裁“你認為現在時機成熟了嗎?”的時候,他得到了這樣的回答:“我們在中國設廠,並不是首先針對中國消費者,主要是針對國外消費者。到中國來旅遊的外國人,特別是歐洲人和美國人。因為可口可樂差不多已經有80年的曆史,現在這代美國人的爸爸、爺爺都是喝可口可樂長大的,因為歐美人習慣了它。美國年輕人不管到哪兒去,都隻想喝可口可樂,有旅遊者的地方就應該有它。至於你上次說到美國兵,我們和美國兵沒有其他聯係,隻不過我們是生產者,他們是消費者,我們不過是個賣汽水加甜味來賺錢的公司。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有可口可樂工廠,20世紀60年代以後,非洲、亞洲也有很多我們的工廠,那裏很多年輕人也都習慣喝可口可樂,因此哪兒有需要,我們就會到哪兒,因為我是商人。”

“因為我是商人”,這句直白但與政治脫離了幹係的話,最終成了打開中國市場的敲門磚。

經過層層請示,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與可口可樂簽署協議,允許其進入中國。根據《中糧誌》中的記載,過程大致是這樣的: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時任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總經理的張建華建議將可口可樂引入中國大陸,當時的外經貿部部長李強表示同意。1978年12月13日,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與可口可樂公司達成協議,采用補償貿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國主要城市和遊覽區提供可口可樂製罐及裝罐、裝瓶設備,在中國設專廠灌裝並銷售。在可口可樂裝瓶廠未建立起來之前,從1979年起,用寄售的方式由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安排銷售。

隨後,在香港五豐行的協助下,首批3000箱瓶裝可口可樂於1979年底由香港發往北京。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允許可口可樂進入中國的協議簽訂4天之後,1978年12月17日,才和美國共同發表《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宣布“中美雙方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也就是說,可口可樂作為民間“大使”,先美國政府一步跨進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可口可樂這種“洋汽水”的進入引發了軒然大波,一時間“賣國主義、洋奴哲學、引進美國生活方式、打擊民族工業”等等聲音紛至遝來。甚至有一位老同誌也提出了質疑:“中國的汽水就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嗎?不能滿足外國人的需要嗎?非要喝可口可樂?簡直是賣國主義。”

為此,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專門寫了報告,闡述以下五點理由:1.可口可樂是飲料,有名氣是因為銷售的成功。特別是美國人到世界各地都喝這種東西,改革開放外國人來得多了,成為一種必備的飲料,我們應該滿足這種需要。2.可口可樂裏用了我們中國的桂油。有中國的成分在裏麵。3.我們尚未掌握軟飲料生產裝罐裝瓶技術,引進這套設施,有助於技術進步。4.我們每年花30萬美元買濃縮汁,但是我們的利潤要比這30萬美元多出2~3倍。5.我們僅限其在北京設廠,不在其他地方設廠,也是對其有控製的。國家在政策上規定,可口可樂生產量不能超過我國飲料總產量的5%、建廠前需辦理審批手續等。

通過這番解釋,這場風波才平息下去。

1982年冬天的一個周末,可口可樂公司在北京的各大商場推銷可口可樂,買一瓶可樂,送一個氣球或一雙帶包裝的筷子。一時間人潮如湧。據考證,這是中國現代市場上第一次賣場促銷活動,很多普通北京市民就是在那第一次品嚐到了“資本主義汽水”的味道。

可口可樂進入中國不久,另外一家飲料巨頭“百事可樂”也進駐了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深圳。在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外國飲料業巨頭進入中國並迅速發展的30年,中國食品飲料行業也發生了巨變。

據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統計數字顯示,1982年中國飲料產能僅為40萬噸,2007年飲料產量已超過5110萬噸。在28年間,中國飲料產量翻了128倍,飲料產業的發展速度基本上能保持在5年翻一番。根據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的估計,中國飲料業在“十一五”期間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年增長率將不低於15%。百姓的需求旺盛,使得中國的飲料行業仍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1987年,與可口可樂一樣被稱為“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典型代表的食品企業進入中國——肯德基。

1987年11月12日,位於北京前門的第一家肯德基餐廳開業。時任肯德基遠東區總裁的美籍華人王大東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盛況:開業的當天,天氣很冷,飄著雪花,“門口排隊的人群快要擠爆了”,工作人員不得不打電話求助公安民警來維持秩序。最後公安民警出了主意,在外麵排隊,一次放幾個人進去,當時隊伍在外麵繞了一圈,一排兩個小時。排隊近一個小時才能買到一塊原味雞,可是人們都興致盎然。

這個規模1400平方米的三層樓房,可容納500個座位,就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肯德基快餐店,當時肯德基用一天1000元的價格租下來這家餐廳。前門店剛開業時,餐廳售賣的品種其實非常簡單,隻有原味雞、雞汁土豆泥、菜絲沙拉、麵包、可樂、七喜、美年達、啤酒等8種產品,兩年以後,才有4.5元的漢堡麵世。

僅僅是一家美式快餐店的開張,肯德基卻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當時那裏簡直成了北京旅遊的一大景點,很多人都要去肯德基吃上一次,然後與門口的肯德基上校留影紀念。最有趣的事情是,前門肯德基的三樓每個禮拜天都給人家舉辦婚禮。在肯德基這樣的快餐店舉辦婚禮,大概是全世界都沒聽過的。不過那個時候能夠到肯德基舉辦婚禮,在北京是一件比較有麵子的事情。

在前門店開業後的兩年時間裏,肯德基在中國隻有4家店,北京3家,而且其中的1家最終關閉;上海外灘有1家,但是當時的外灘幾乎沒有商業,僅靠少量的外國客人惠顧,生意並不紅火。但肯德基的進入向世界發出了一個信號,改革開放背景下的中國成為世界商業大佬競爭和發展的舞台。

3年後,也就是1990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家麥當勞餐廳在深圳開業。1992年4月,在北京的王府井開設了當時世界上麵積最大的麥當勞餐廳,當日的消費人次過萬。之後,麥當勞和肯德基兩大快餐在中國開啟了你追我趕的商業競爭,到2004年底,麥當勞的連鎖店在全國的總數約為600家。而同期,肯德基在中國的數量已經增至1200家。兩家連鎖餐廳的數量日前還在增長。

在麥當勞、肯德基逐鹿中國的時候,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已經進入快餐時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帶來了高效的生產與商業運動,也催生了快餐產業。在工業化、標準化利器下,安全衛生、快速便捷的餐飲,成為現代生活的標誌之一。

改革開放30年給中國帶來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從當初在北京前門那條長龍中等候近一個小時購買一塊原味雞,到20多年後滿大街的連鎖店,無論是可口可樂還是肯德基,這些曾經的洋食品早已經沒了什麼文化和身份標簽,而成為中國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節 通信變遷

電報--“盼接”、“平安到達勿念”、“家有急事速歸”……寥寥數言卻意蘊無窮,這就是漢字文化的魅力。然而這種極端簡約的文字的出現,不僅僅是為了契合中國人崇尚簡約的文風,更是為了省錢!提起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到一種早已淡出現代人視線的通訊方式——電報。

1844年5月24日,華盛頓國會大廈,美國人莫爾斯用他激動得顫抖的手,操縱著傾注十餘年心血研製成功的電報機,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史上第一份有線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地球成為一個“村莊”的曆程由此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