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筏的發明和應用揭開了人類在水上航行的帷幕,但筏的幹舷很低,水會從它的底部或四周輕易地激湧上來。如果載重較大,或者遇有風浪,人或貨物就容易浸水;加上實心樹幹的浮力較小,往往要數根或數十根捆紮成筏,既費木料,搬運也極不便;況且用藤繩捆紮的強度實在有限,經不起大風浪的衝擊。挖空了的樹幹不是可以承載更多的東西嗎?這樣獨木舟便應運而生了。
從《易經》上“刳木為舟、剡木為楫,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的記載推斷,獨木舟的發明距今至少也有七八千年。“刳木為舟”,方法雖然原始,但極為有趣:先用石器砍伐一段適宜做獨木舟的樹幹,並用火燒烤要挖掉的部分。這部分木材燒成炭後,再用石斧反複剁砍,很快就把一層炭砍盡了。先人就這樣輪番使用火和石斧,層複一層,終於造出最原始的船──獨木舟。
獨木舟並非我國獨有,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而且不少地方至今還在使用。當然,現在使用的獨木舟或刳木船,較古代的要進步得多。
除了獨木舟外,遠古時代的水上航行舟船,還在內部建有竹木骨架,外麵縫貼獸皮或樺樹皮的皮舟或樺皮舟。
有了浮筏和獨木舟,人類活動的範圍逐漸擴大了。但最初人類對海的了解微乎其微,因此總是戰戰兢兢,緊貼著海岸或短途逐島航行,非常害怕視界裏丟失了熟悉的地形地物;一遇惡劣天氣或黑夜,就急忙將舟筏駛回到安全的地域躲避。
進一步捕撈和運輸的需要,使得獨木舟與浮筏不斷改進與發展;而獨木舟與浮筏性能的提高又促使先人跨入更深、更遠的陌生海域。
我國的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間隔渤海海峽相望,海峽內連綿縱列著廟島群島,無形中成為兩個半島之間建立海上航路的天然跳板。廟島群島,北對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老鐵山,南望山東半島北部突兀處的煙台蓬萊頭,由南、中、北三個島群的18個大小島嶼及諸多礁岩組成。它南起南長山島,向北約經北長山島、廟島、大黑山島、磯島、砣磯島、大欽島、小欽島、南隍城島、北隍城島等,將整個渤海海峽分割成12條水道,其中絕大多數水道的寬度在5海裏之內,一葦可航;即使最寬的老鐵山水道,在晴日裏,其南北的山角也彼此清晰可見。因此,積累相當航海經驗的先人駕駛各種舟筏漂航過峽是完全可行的。
盡管遠古先民當初都是無目的地漂航,但是海中的洋流卻暗地裏對他們起著無法估量的作用。下麵讓我們隨著先人洋流漂航的行蹤,再現當年的壯觀的情景吧!
居住在現今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的龍山先人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喜愛乘舟弄潮。當年他們乘筏駕舟,帶著自己的文化,渡渤海,沿黃海北岸到達朝鮮半島南端,然後借左旋環流漂航到日本北部的出雲地區,再穿過津輕海峽,趁北太平洋暖流向東漂航。這條海流在北緯40度,長年西風、東流、順風順水,流速每日可達20─25海裏,一直可以漂流到北美洲的西岸。
遠古時期我國東南沿海及嶺南地區越族各係先民,則是趁著另外兩條海流向東漂航越過太平洋的。第一條是北太平洋流,它位於北緯30度以北的西風帶,長年向東流,流速12海裏。倘若以北緯30度作為東西基線的話,正是從錢塘江口附近的阿姆渡,中途通過夏威夷群島北端,而後直對拉丁美洲墨西哥北部的瓜達盧佩島附近。第二條海流,又稱赤道逆流,它處於北緯3─10度之間,長年向東流。它在東經180度處,與南赤道洋流相遇後,分作兩股:一股繼續東流;另一股南下,形成東澳大利亞洋流,又轉向東流,成為新西蘭洋流,再合於南太平洋的西風漂流,一直向東,流到南美的秘魯。
如今,分布在北太平洋暖流和赤道逆流流經區域內的太平洋諸島上所沿用的語言和遺留的民俗等,幾乎都與5000年前中國東南沿海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這些驚人的事實,基本上就把遠古先民當年在太平洋上長途漂航的航跡描繪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