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筏和獨木舟能漂洋過海嗎?它們能進行較長時間的遠洋航行嗎?為了證實這一點,不少科學家進行了這方麵的償試試驗。1947年挪威科學家海爾達爾招聘了6名誌願人員,在秘魯海軍造船廠的幫助下,用9根頭部削尖的巴裏薩圓木構成筏身,再用粗達30毫米的繩子,緊緊勒入圓木上開出的深槽中,把筏身連結成一個整體。
啟航的日子終於到了!這天挪威卡亞俄港口人山人海、人頭攢動,被命名為“康提吉”號的木筏在拖船的拖曳下緩緩駛向浩瀚的大海。當“康提吉”號木筏獨自漂流開始後,立刻展開了一場木筏和大洋之間殊死搏鬥:木筏時而被奔騰的海浪高高掀起,時而又沉入波穀之中;海浪的衝擊力是如此強大,以致兩個人都難以把握住木筏的舵櫓。舵手們被海水澆得渾身濕透,精疲力竭,但他們仍頑強地堅守在崗位上。
夜幕降臨了,波浪愈加洶湧澎湃。船員們緊緊地抓住木筏,焦急地等待著,下一個不知什麼樣的巨浪眼看就要壓在木筏上。但是,“康提吉”號每次都順從地被衝上小山似的浪峰上,艱難地行進著,舵手們用繩子把自己係緊,不時瞥一眼裝在小匣裏的船用指南針,不停地矯正航向。
船員們緊張地忙碌著,隻有當特大的巨浪臨近的時候,才離開舵櫓,使勁抓住竹舍;當巨浪從筏尾隆隆地奔騰而來,又在圓木間消失,衝過船舷之時,他們又立刻奔向舵櫓,以便在下一個巨浪衝來之前,調整好木筏的航向。
在航行的日日夜夜裏,乘員們經曆了許多前所未遇的艱難險阻,逐漸從未見過世麵的“旱鴨子”鍛煉成為老練的航海者。
“康提吉”不愧為世界第一流的木筏。它是一個整體結構,建造時沒有使用過一個釘子,也沒有用鐵皮包覆。因此,不論是常受風壓的桅杆,還是能適應長浪特點的筏身,都有可能使它在海洋上作遠航,而不必過分擔心海浪對它的破壞。即使如此,乘員也不敢稍有疏忽,每天一清早起來就對每根纜索、每個繩結進行仔細檢查。
經過3個多月的仿古漂流,他們終於勝利到達玻裏尼西亞群島的臘羅亞島。盡管海爾達爾並非第一個敢於乘木筏航行探險的當代航海家,但他卻是第一次成功地乘木筏漂洋過海的偉大航海家。海爾達爾以大無畏的精神,近乎幻想的大膽設想與嚴格的科學態度和組織才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向世人證實:木筏或獨木舟等簡單的交通工具,同樣可以漂洋過海,航行在浩瀚無際的大海之中。
二、木板船的問世
有位曆史學家曾經考證:現代大型貨船的雛型——木板船,是人類的祖先根據動物骨骼的構造建造完成的。且不論這種考證是否正確,隻要看看現代先進的船舶仍使用橫梁,便足以說明動物骨骼至少對先人造船給予不小的啟迪和靈感。
說來也怪,隨著人類乘筏或獨木舟向外海延伸越遠,舟筏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就越暴露無遺:筏沒有幹舷,每根樹木或竹竿間又有較大的縫隙;當裝載量增加時,人和貨物就免不了要受水的浸濕。獨木舟雖然有一定的幹舷,也不漏水,但裝載量受到單根圓木大小的限製,在水中的穩性也不好。
先人為了徹底解決浮筏水密性差、貨運易浸的矛盾,開始嚐試在底部木排(或竹排)上裝鋪木板,同時在筏體四周也裝上列板,逐漸使木筏演變為方頭方尾平底的木板船。
在獨木舟四周增裝木板,既提高了幹舷,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裝貨量,但此時的獨木舟仍沒有擺脫獨木舟的“影子”,還屬於它的改型。隨著生產的發展,水上交通運輸量突飛猛進地增長,迫使人類把獨木舟的舷板一列列地加上去,船的容量也就越來越大,船底的獨木舟作為“舟”的作用相對逐漸減弱。原先的刳空部分在全船艙容中退居次要地位,最後漸漸變得無足輕重了。舷板成了主要部件,而獨木舟的獨木轉化成為尖底船的龍骨。此時,又產生一種截然不同於平底木板船的尖底木板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