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生於公元前255年。他雖然以燒丹煉藥為生,但由於長年闖江湖,走南北,掌握了不少的古老的科學技術,如醫藥術、煉丹術、占星術、航海術……同時他經常在沿海飄泊,也有一定的航海經驗。
一連幾年的海上飄蕩,徐福在與風浪的搏鬥中增長了不少天象水文知識,積累了較豐富的航海經驗。但是船舶所到之處,除了無邊無際的海空外,根本沒有一星半點的神山影子!如實回去複命吧,秦始皇的殘暴嚴酷使他不寒而栗,惶惶不可終日。後來,他終於編造了一套神秘的故事去誆騙秦始皇,說什麼遇上金甲神,登上仙山,覲見了神王;看到了瓊樓玉宇、奇花異草、珍禽異獸。至於仙丹妙藥,他荒稱要秦始皇齋戒沐浴,表示至誠,並差遣童男童女三千和有各種本領的工匠隨船同往,才能取得。
秦始皇聽信了徐福的編造,當即下令選三千名童男童女、雜技百工,連同各種穀物和財寶,交給徐福帶著,重新入海求藥。徐福知道第一次雖然騙過了秦始皇,但下一次再空手回來,就無法複命,難免做刀下冤魂了。在準備第二次出海的日子裏,他麵對浩瀚無垠的海洋愁腸百轉、思緒萬千。最後,徐福橫下一條心:與其束手待斃,被秦始皇斬首,還不如拚九死求一活,帶著這批童男童女和各種工匠飄洋過海移居外域,說不定老天爺保佑,讓我們找到棲身之所,可以耕作度日,安居樂業呐!就這樣,在一個夏天的早上,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和各種工匠,灑淚拜別了生他養他、難舍難離的中華故土。徐福船隊開始了艱險的飄洋遠航,海陸輾轉。
“三神山”今在何處?
《史記》說得明白:“在渤海中,去人不遠”。要知道,當時的人們對海域的劃界遠不像現代這樣清晰明確,以致把山東半島以東、以北的海域,通通看作是渤海的範圍。戰國時期問世的《山海經》便是把日本列島稱作倭國,列為燕國在渤海中的一處屬地。所以,大多數專家經過考察和分析,得出了一個較為客觀的結論,即徐福船隊東渡最終登陸處,唯一可能是日本列島。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指南針的國家。據戰國時代成書的《鬼穀子》記載,當時已有由銅盤和磁杓組成的“司南”。盡管在使用它時盤子必須放得水平,否則,在搖晃顛蕩的船隻上很容易使磁杓滑落下來,但是畢竟在風平浪靜的時刻,或者把“司南”仔細地拿在手中端平,也仍然可以用來在海上識別方位。
然而值得質疑的是,在當時以櫓槳為船舶主要動力裝置的條件下,單憑人力劃搖,怎麼可以橫渡漫無邊際而又風濤洶湧的重洋大海呢?徐福這支大船隊,又是沿著什麼航線,憑借什麼動力到達日本的?這確實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航海考古題。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地理條件。打開地圖,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周圍幾百個小島組成的日本群島橫列於亞洲大陸的東大門外,與我國一衣帶水,而與我國山東半島成山頭近在咫尺,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又恰巧位於兩國之間,適宜作為建立中日海上渡路的跳板。
再看一下海洋條件。在中、朝、日三國所瀕臨的西太平洋水域中,流經一股世界上著名的暖流——黑潮。黑潮發源於受北緯10─25度的東北信風驅動而成的北赤道海流,水溫度高,透明度大,水色深藍發黑,寬度約185公裏,深度400米左右,平均日流速55─150公裏之間。黑潮在沿亞洲大陸東岸北上途中,因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其主流逐漸拐入北偏西的方位,流向日本群島。而另一支流則在東海水域繼續北上。支流中的一大部分(即對馬暖流)穿越朝、日之間的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繼而沿日本本州島北海道島的西側北上,漸次消逝在津輕海峽和宗穀海峽;而支流中的一小部分(即對馬暖流西分支)折向西北,在我國山東半島的阻擋下,轉而右旋奔向朝鮮半島,然後再沿半島南下。
除潮以外,在日本群島北方,還有一支發源於北緯50度左右的韃靼海流。當南下的韃靼海流與北上的對馬海流交會衝突於對馬海峽時,溫度低、比重大的寒流,潛伏於溫度高、比重小的暖流之下,並在周圍大陸形勢的影響下,在日本海南部水域中,形成一股向左旋轉的回流。
弄清了上述地理和海洋態勢,我們就不難探索出徐福船隊當時可能以海流為主要驅動力,以櫓槳為輔助驅動力,從而東渡遠航日本。說具體點,徐福船隊的起航地點為山東半島南部琅琊港,然後經成山頭,又向西航行駛達芝罘港。因受當時航海條件所限,該船隊無法橫越黃海東駛朝鮮半島,必然沿渤海海峽逐島航行。抵達遼東半島南端後,又開始沿岸向東航行到達鴨綠江口。此段多為沙岸,沿岸陸上丘陵連綿,山嶺突起,陸標十分清楚。沿岸35海裏內有許多島嶼、港灣、錨地。船隊趁日本海左旋海流的單向自然漂流航路是最簡捷方便的。但是,隨著航海事業的形成與發展,還產生了一條橫越朝鮮海峽的往返航路,也就是從朝鮮半島東南沿海趁北風舉帆南駛,渡過朝鮮海峽西水道而至對馬島。
到達對馬島後,徐福就可發現東南海域中的衝島。再從衝島到大島,航程約25海裏,到了大島,等於已經航抵日本北九州沿海了。船隊可以在此休整或繼續沿岸航行,這對於徐福等人來說,遠航的最大難關已基本渡過。
據日本有關文物古跡及文獻記載,徐福最後的選擇地似是和歌山新宮町附近的海灘——熊野灘。從地理條件上看,源於熊野山脈的峽河,水源充足,水質清沏,流域兩岸風景幽美,為日本罕見的淡水長河,對徐福等人安居樂業極為相宜的。
為了保存徐福東渡的史跡,在徐福墓和徐福祠所在地的日本和歌山縣人民成立了“徐福史跡保勝會”,研究、考察、宣傳徐福一行的東渡業績和留下來的珍貴文物。1930年在該會的發起和敦促下,該縣舉行了“徐福來朝2000年祭”的隆重儀式,古老的徐福祠內外,香煙繚繞,鍾鼓齊鳴,充分展現了日本人民對徐福這個航海家和友好使者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