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三)(1 / 3)

四、奇哉,宋代船舶

暫時把時間推回到1974年夏季。

這年6─8月,閩南一帶酷熱難耐,一批專家、學者卻冒著高溫在福建泉州灣後渚港掘挖著一艘破船。這是一艘宋代海船,看上去陳木斑斑、殘破不全,但古船的殘段仍有24.20米長、9.15米寬。不過,殘存的艙壁高僅1.86米。經各專家反複分析研究確定:古船總長30米、寬10.5米,水線長26.5米,排水量400─500噸,載重250噸左右。長寬比很小,隻有2.8左右,平麵近似橢圓形,有利於抵禦風浪。橫剖麵呈“V”形,有利於保證快速性和改善耐波性。它的吃水較深,與尖底相結合,因此具有較好的抗風浪性。上述獨具匠心的工藝技術說明這艘宋朝末期的海船建造者在設計、製造中已考慮到快速性、耐波性、穩定性和工藝上的多種要求。

船上設有13個水密隔艙,艙板與殼板相接處的“肋骨”裝置法,與現代鉚接鋼船的水密艙壁及其周邊角鋼比較,從功能到結構及裝配形式都很近似。板與板之間用鐵釘釘聯,板縫間塞以麻絲、竹茹和桐油灰搗成的混合物。

拿它和現代船舶相比,自然是無法同日而語、相提並論。然而在當時,它和前後完工服役的“姐妹舶”一道在世界造船領域內大放異彩。很多項科學技術堪稱當時世界之最!

從秦漢到北宋,曆代首都由西往東轉移:自長安到洛陽,再到開封。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水運。鑿運河,抓漕運,力求保持首都的城市經濟居於全國城市的領先地位。對於海外貿易,北宋和南宋政府更是倍加重視。宋太祖趙匡胤不僅沿襲前製,設立了廣州與杭州的市舶司,掌管嶺南與兩浙各港的對外航海貿易事務,而且又派內侍官員攜帶詔書和金帛,分四路去南海諸國招引外商來華貿易。在通商口岸設“驛”,以招待“遠人”。這時的海外貿易分官營和私營兩類。官營又分兩種:一是權貴和官僚;二是民間商人。南宋時,海外進口貨物達400多種。市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15%─20%,成為支撐宋王朝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

兩宋時期,中國輸出以絲綢和瓷器為大宗,並逐漸以後者為主。宋代陶瓷業,無論在數量與質量都遠遠超過前代,製作技巧也已臻入精熟時期。以北方的定窯、磁州窯、均窯、耀窯與南方的景德窯、越窯、龍泉窯、建窯八大名窯為代表的白瓷器,非但精致玲瓏,釉勻胎薄,而且色澤豔嫩、光彩照人。德外白瓷,行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龍泉青瓷,更是馳譽全球。

前些年,從遠離中國大陸的西班牙和地中海的西西裏島,以及東非的坦桑尼亞、索馬裏等國都發現了宋瓷遺片,有的還同時挖掘出宋代錢幣。至於埃及、伊拉克、伊朗、印度、泰國、越南、印尼、菲律賓、日本和朝鮮,宋代瓷器和錢幣更是屢見不鮮。這種活動的繁茂程度不僅與當時兩宋政府重視海外貿易政策有著重要關係,而且也與造船業的進步,造船工藝的提高密不可分。

我國宋代是一個對世界曆史有巨大貢獻的時期。印刷術、火藥武器製造技術,船用指南針、羅盤等項發明,大都出現在這個時期。

現代造船中普遍采用的放樣原理,早在宋朝乃至宋朝以前就得以推廣應用。宋朝處州知州張在造船前,先造出一小船模型,然後再用放大10倍的方法,建造出大船。

我國還是船渠修船的鼻祖。宋熙寧年間,皇家禦苑金明池內的一艘大龍舟年久失修,破損不堪。宮廷內太監黃獻信奉旨承修龍舟後,真是茶不思、飯不香。後來,他終於想出了絕妙的主意:在金明池邊按龍舟尺度鑿出一條渠來,隨後將渠與金明池挖通,等到渠水與金明池水平齊後,就把龍舟引入渠內並架到木梁之上,然後堵塞入水後把渠水抽幹。這樣大龍舟便穩穩當當地坐於木梁之上,可以施工修理船底。待竣工後,再將水放入渠內,龍舟浮起後即重新駛回金明池。

宋代開始出現了鐵錨,逐漸擯棄了過去船隻係泊要靠石碇或木石結構的碇。當時的鐵錨共有四個爪,投入水中有兩爪抓地的優點,因而被推而廣之,普遍采用。

眾多先進工藝和技術的作用,使得宋朝船舶有著西方、日本等國無與倫比的特點:一是體態龐碩,載重量大。據史料記載,宋代的海運船舶大小不等,大的可載五六百人,小的亦可載二三百人。這是當時其它國家的船舶望塵莫及的。二是船體堅固、結構精良。宋代船舶為了確保縱向強度,常選杉鬆為材,“以巨木全木方,攙疊而成”;船側板和船殼板也是二重或三重木板加固,並用桐油、石灰、麻絲等撚縫,以防漏水。聯接工藝則采用平接與搭接相結的鱗式結構,以釘榫為主要構件。V型船型得到廣泛推廣,不但可增強船舶的平穩性,而且能減低水下阻力。為了適應跨洋越海的供應需要,海船設置了專門的淡水艙。三是器材先進,設計完善。船上除了風帆外,還有櫓、槳、篙等各種人力驅動裝置,以在無風或進出港灣時使用。船尾設有大小二種的“正舵”和“三副舵”,以適應近海與遠洋不同水深的需要。

宋代航海技術最劃時代的貢獻莫過於指南針的使用了。最初人們用磁石製造司南,需要通過複雜的琢磨工藝,費時費工,如果原料或工藝不精,很容易造成極向不準。人工傳磁的指南針則不然,隻要將一根鋼針在磁石上磨擦,就很容易使鋼針磁化。關於這項發明的記載,最早見於北宋科學家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指南針上船,一開始僅是作為陰晦天使用的輔助性導航儀器。但是,隨著它在航海實踐中展示出來的優越性,很快就成為航海者不可缺少的主要導航手段。指南針以及其後磁羅盤的應用,使得航海先驅真正獲得了全天候航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