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北宋初年,泉州港的地位遠不及廣州、明州等港。隨著北宋中期廣州海外貿易的冷落蕭條,南海港商紛紛北上移航泉州。加上它處於南海與東海兩大航路的交彙點上,由此港可以直通南海,東去日本,北航高麗。在沿海又可以南通廣州,北接明州。泉州當時占盡地利之便,既是東南沿海轉販舶貨的市場,又是放洋出國的主要港口。同時在輸出商品方麵,泉州有雄厚的生產基地,如福建建窯、德化窯和浙江龍泉窯的優美瓷器,江南絢麗多彩的絲織品、手工藝品。
泉州港迅速崛起的最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戰爭對泉州港的影響甚微。即使在兩浙蒙受戰爭騷擾的時候,泉州港的航海貿易依舊正常進行,這是北方各港所不具備的條件。泉州在亂中得安的優勢,福建以北各港的航海貿易大量向泉州轉移,促進了泉州港快速地興盛起來。
宋朝廷南遷到杭州以後,泉州港立即上升到京師外港的地位。有人會問,為什麼不選擇距杭州更近的明州(今浙江寧波),而偏偏選擇泉州港?道理顯而易見:明州比泉州容易受金兵南侵的威脅,不宜大規模地開展航海貿易。更重要的是,泉州有充分開發的餘地,便於將進口舶貨轉運到京城。
盡管泉州港興旺發達,但卻遲遲未能設置市舶司。恐怕當時北宋統治者認為,廣州一直是通往南海的門戶,明州又有航行東亞的便利,泉州雖然是重要港口,但商船前往高麗、日本可以依賴明州,南下南海可以就近廣州,所以不必另外設置市舶司。泉州港的迅速鼎盛,特別是未置司造成的巨額經濟損失,使得北宋政府終於在1087年正式增置泉州市舶司。市舶司的設置,標誌著泉州在對外貿易上的重要地位已經確立下來。從此以後,無論是國內商賈出海,還是外國船舶到泉州,再也不寄港廣州、明州,而可以直接通航了。
離開泉州港往北上溯,便可駛抵當時名聞遐邇的明州港(今浙江省寧波市)。明州港位於東海之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航路寬暢,四通八達。明州地勢平坦,外對舟山群島,內則河網密布,溯餘姚江而上,經曹娥江,過錢塘江與運河相連。明州可作為運河的南端,北連長江、淮河、汴河,東通海外,是海外交通與內河航運的銜接樞紐。它背依浙西、浙北及江淮流域廣闊的經濟腹地,有發展航海貿易的有利條件。唐朝廷把明州府設在三江口上後,明州便成為浙東地區政治、經濟中心,於是海外各國的商船紛紛雲集到這裏。
明州港的興起除有經濟原因外,還與當時航海技術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公元777年,唐朝開辟了對日南路航線以後,從明州港出發橫渡東海,一般六七天便可到達日本;十天左右就可到達高麗,比原來從山東登州出發經朝鮮半島去日本的航路便捷,而且不受朝鮮局勢變化的影響。航海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新航線的開辟,推動著對日本和高麗的航海貿易日益向明州港轉移,也使它逐漸代替了北方各港,一躍成為我國航渡日本和高麗的主要港口。
宋代對外航線主要可分為東海和南海兩條航路。南海航路的主港是廣州,東海航路的主港便是明州。到宋元豐年間,明州港的固定居住戶口增至57184戶,商旅客戶竟也占到明州港總人數的一半,達57334戶。由此不難想見當時明州商業交易的繁榮!
公元1134年,明州一度遭金兵戰火洗劫,損失頗重,但由於航海貿易的需要,很快又得以恢複。不久就又出現舳艫相接,帆檣林立的盛景。
提到京杭大運河,人們就會想到是隋煬帝下令開挖的。其實,這種說法是片麵的。古運河最早的一段是邗溝,它是公元前480多年的吳王夫差下令開鑿的。邗溝的起端即是從揚州江口開始的,全長約三四百公裏。它在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溝通了長江和淮河的聯係,對古代南北交通線路的開拓,起了先河的作用。
這條邗溝,發展到隋唐時代,其作用不亞於陸上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已成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連接長安和洛陽東西二京的重要國際通道。但是,它已經不完全是邗溝的故道了。而是隋煬帝楊廣於公元605年,征調淮海壯丁十多萬人挖通的大運河。
自隋煬帝開通南北大運河後,揚州正好處在長江與大運河的交彙點上,上遊有安徽、江西、湖廣、四川廣大腹地,下遊可直接通向海外,具備運河漕運、江運和海運之利,是四方物資交流的中心。當時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太倉還未形成港口,這一客觀情況,便決定著長江入海的大港生落在揚州。
唐代末年,軍閥混戰,烽火連年,對揚州的破壞極為嚴重,加上該地區大旱不斷,糧荒嚴重,以致到了一蹶不振、逐漸衰落的境地。此外,長江下遊航道和河身的變遷,更是對揚州港產生致命的影響。唐代時,長江口北岸延伸至泰州以東,此時揚州與鎮江之間,西起儀征東至山稱作鎮揚河段,江麵寬20公裏。由於長江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受海潮的頂托,淤積堵塞十分嚴重,乃至最終與岸邊合並。到唐代末期,入海口已東移至南通,揚州距離海口愈來愈遠。同時由於沙洲並岸,長江南移進了15公裏,鎮江河段的江麵寬僅剩下2.3公裏,原來的揚州港也離江岸有15公裏遠了。到了宋代初年,海岸線已東移到上海浦東的北蔡、周浦、下沙、航頭一線,揚州港便遠離海口260公裏。自此,它已經失掉作為海港的基本條件,而被沿江下遊的城鎮所代替。
進入宋朝以後,雖然揚州經過近200年的整頓、重建,但“因元氣大傷”,始終沒能恢複原先的“富庶甲天下”的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