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1年,鄭和出生在我國雲南省昆陽縣和代村一個貧苦回民的家庭裏。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回教)的教徒。他們在年輕的時候,曆盡艱險,到天方(現在沙特阿拉伯的麥加)朝過聖,見聞很廣博。
鄭和12歲那年發生他人生中重大的轉折。在一次戰亂中,他被明朝軍隊俘虜後,撥到朱元璋的四太子燕王朱棣宮中充任小太監。青年時代的鄭和,跟隨明成祖出征,加之勤奮好學,使他有膽有識、才貌超群,辦事能力很強,深受明成祖的賞識與器重。最後被擢升為內官監太監,執掌官中後勤總務大權。
鄭和生活的年代,是中國航海事業長期處於鼎盛狀態並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世界各國交往逐漸加強的時代。明朝初年,由於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特別是造船業的發展和航海技術的進步,為對外貿易創造了有利條件;又由於明成祖朱棣急於擴大明王朝的國際聲威,滿足上層貴族追求異域珍奇的享受欲望,產生了對外通商的要求。明成祖朱棣決定選派曆經磨難、精明幹練的鄭和率領船隊,擔負這個重任。鄭和夜以繼日建造各類船舶,選拔諸多人員,加緊航海各種準備。
當時,鄭和建造的船舶大致可以分為五個等級。寶船是鄭和船隊中最大的海船,相當於今日大型艦隊中的旗艦。它長44丈、寬18丈(據推算,折合公製為長124米、寬50米)。船上矗立著9根高高的桅杆,張起12麵寬大的風帆(有的桅杆上掛兩麵風帆)。遠遠望去,一艘寶船就像一座高大的樓房。船艙建造得富麗堂皇,非常考究。
略低一等的是馬船,又名馬快船,是明初大型水戰與運輸兼用的船隻。它長37丈、寬15丈(折合分別長123.33米,寬50米),有8根桅杆,當時也稱得上體態碩大的“巨舶”了。糧船有7根桅杆,長28丈、寬12丈(折合分別長93.33米,寬40米),主要用來運載船隊所需的糧食及後勤補給物品,供船隊航行中和停泊時補給之用。坐船實際上是一種大型戰船,長24丈、寬9丈4尺(折合分別長80米,寬31.33米),有6根桅杆。船隊中最小的一種戰船長18丈、寬6丈8尺(折合分別60米,寬22.66米),有5根桅杆,擔任船隊航行中的護航。除此之外,船隊中還有一些其它輔助船隻,如水船。
鄭和率領的遠洋船隊之所以能遠涉重洋,戰勝無數驚濤駭浪和艱難險阻,除了船舶性能優良外,還在於有嚴整健全的組織機構。整個船隊共有船員27000人左右(幾次人數均在27000人上下),大小船舶200餘艘。其中大部分是明朝軍隊的官兵,還有水手、工匠、醫生和翻譯等。整個船隊僅專職醫生就有180個,平均每150人即配備船醫,隨時防治疾病,足見整個編隊的規模和管理水平名列世界前茅。
整個船隊從指揮、供應、操駕、維修、作戰都有具體分工,各司其職,保證了航行中的順利、安全。
1405年7月,鄭和率領他的龐大船隊從劉家港(今江蘇省太倉瀏河)拔錨啟航,開始了首次下西洋的壯舉。他們每到一個國家,先送禮物給國王,再進行貿易。由於能夠尊重各國的風俗習慣,因此各國都願意跟鄭和接洽聯係,與他做生意。
一天,鄭和船隊到了占城國(今越南的南部)。那裏驕陽似火,到處是蒼翠、茂密的樹林。高高椰樹上,長著很大的椰子。來到占城國,他們看到,那裏有座石頭砌成的小城,四個城門都有士兵把守。占城國與安南國(今越南的北部)經常發生糾紛,多次請明朝廷出麵調解,所以占城國王對明朝廷既尊重又感激。占城國王聽說鄭和的船隊到了,非常高興,他頭戴金冠,身穿五彩禮服,騎著一隻大象,帶500多人的儀仗隊,親自到海岸迎接,並且舉行了最隆重的歡迎儀式。占城國的老百姓,穿著整潔的衣服,紛紛從低矮的茅屋裏出來,夾道歡迎中國客人。當鄭和來到國王麵前的時候,國王急忙跨下象來,與鄭和握手言歡。鄭和和國王互相饋贈了貴重禮物。
占城國王還為鄭和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麵的宴會。宴會開始後,國王和中國客人團團圍坐在一個大酒壇四周,用竹筒插入壇中輪流吸酒,一邊吸酒,一邊添水,直到沒有酒味為止。宴會上,賓主互敬互讓,氣氛十分熱烈。
占城國的老百姓,還用象牙、犀角來交換中國的青瓷盤碗和絲綢綾絹等商品。兩國人民的商品交易,互通了有無,增進了友誼。
第三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鄭和船隊還勝利地進行了一場自衛還擊戰。錫蘭山(今斯裏蘭卡)國王侮慢無禮,誘騙鄭和入城並向他索要大量的金銀寶物。鄭和沒有滿足他的要求,國王便派出5萬多番兵打算劫掠鄭和船舶、財物。鄭和處變不驚,一麵派人通知守船官兵盡力死守,另一麵親自率領2000餘人直搗錫蘭山國王城,生擒了國王的眷屬及其他頭目。在明軍的前後夾擊下,錫蘭山國的番軍大敗而歸。不久所有被生擒活捉的番軍官兵全被釋放,錫蘭山國王感恩戴德。從此,中錫兩國友好交往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