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全麵鼎盛的海運與交往(二)(3 / 3)

鄭和七下西洋,航跡遍及西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廣大亞非海岸,訪問過幾十個國家。鄭和每到一國,都要先宣讀明朝皇帝的詔書,然後贈送給國王很多上等的織錦綢緞和青瓷器等禮物。各國國王也揀最好的土產特產給鄭和,由鄭和轉送給明朝皇帝。各國贈送的禮品中,既有稀有的動物,例如獅子、金錢豹、大羚羊、斑馬、犀牛、大象、天馬、孔雀、駝鳥等;也有極為珍貴海工藝品和各種珠寶,例如幾尺高的珊瑚樹、夜光螺和五顏六色的寶石等等。

鄭和船隊每到一個國家還拿出他事先帶來的適合當地人民需要的手工業產品,交換他們的土產。因為這些商品的質料好,價錢公道(有時甚至無償贈送),所以各國都希望長期與中國做生意。鄭和從外國換回來的貨物,種類繁多,主要有珠寶、香料、藥材、動物等。珠寶中有二錢多重的貓眼(一種貴重寶石),有個頭比雞蛋小不了多少的珍珠。這些都是我國沒有的或者很少有的奇珍異寶。銷售出去的商品,主要是瓷器、彩色綢緞、棉布、鐵器和金銀器具等等。當時,這些東西都是“西洋”各國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鄭和下西洋曆時28年,船隊對擴大明王朝的國際聲威,傳播當時先進的中華文明,加強中外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與交流,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明政府與西洋各國友好貿易往來和海上交通聯係,愈來愈密切了。不少中國商人緊步後塵,駕舟揚帆前往各國通商做生意。有的國家怕這些商人走了就不再去,往往要求派人留在他們那裏。許多國家還主動派人到明朝京城來。1422年,鄭和六下西洋返航時,亞非共有十六個國家派出使者1200人帶著貨物隨船隊來到中國,向明成祖進貢稱臣,並與明政府商談貿易。

鄭和船隊每次到亞、非各國,往返都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鄭和認識到滿剌加(今馬來西亞)是往來的要衝,如果能在這裏建造房屋,既可以貯藏貨物,又可以供往來人員休整用。在鄭和主持下,明朝政府在蘇門答臘和滿剌加,都建造了巨大的倉庫。倉庫四周設立了一道道木欄和土牆,如同一座小城。倉庫中藏有大批糧食和貨物,明朝前往亞非各國的商船,一律在這裏休整。然後再從這裏出發,可見當時貿易規模之大。

與各國的海上友好貿易往來,一方麵促使國內陶瓷業、絲織業和鐵器製造業等手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繁榮了經濟,對推動社會進步,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麵,鄭和他們帶去比“西洋”那些國家要高得多的生產技術和文化藝術,對促進“西洋”各國的生產和文化的發展,也有極大的貢獻。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已年逾花甲,然而他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一次他們經過古裏(今印度卡裏卡特),從古裏西航20多天,進入紅海,那裏的天方國的麥加城是伊斯蘭教的聖地。鄭和船隊到了天方國,就派人去麥加拜訪並進行貿易。

鄭和從1405年到1433年,七次下西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先後到達30多個國家,最遠航跡到達非洲的木骨都束(今索馬裏的摩加迪沙)。據國外有關資料考證,公元1420年一艘中國大帆船曾順著風雨疾馳,繞過了厄加勒斯角(非洲南角)。如果這一考證能得以證實的話,這將是世界航海史上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因為它表明早在葡萄牙人迪亞士率領3艘小船在1487年被風暴意外地卷過好望角的半個多世紀,中國航海家已在非洲南端的水域活動過了。

鄭和下“西洋”,在我國航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其實,早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前,我國就有人做過一次大規模的下西洋遠航,它的功績和曆史作用同樣也是不可磨滅的。

據《明史》記載,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10月,明太監尹慶等人曾奉命率領一支船隊出使滿剌加、爪哇、蘇門答臘、西洋鎖裏、柯技國(今印度科欽一帶)、古裏等西洋諸國。

尹慶出使西洋,其規模雖然比不上鄭和下西洋那樣宏大,影響也沒有鄭和船隊那樣深遠,但其時間卻比鄭和下西洋要早二、三年,可以說他是鄭和下西洋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