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像魚一樣思考才能釣到魚
做生意的人都知道人脈的強大力量,正因為如此,才不惜一切代價打造自己的人脈圈。怎樣才能打造強勢人脈,如何使自己的人脈更強化,使自己的人脈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這些問題,成了困擾無數生意人的“頭等大事”。
那麼,怎樣才能搭建自己的強勢人脈網絡呢?
有句話說得好“你要想釣到魚,就要像魚一樣思考”,了解了魚的需要,你知曉了魚的心理,悟到了魚的目標、魚的欲望、魚的弱項,你就能投其所好,贏得“魚”的好感,“魚”才肯“上鉤”。
經營人脈資源與此道理相通,那麼如何建立起嶄新的人脈關係呢?
首先,你要像對待尊貴的客戶那樣,為人脈對象製作一份檔案。比如他的家庭狀況、教育背景、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生活習慣、職業理想等等各方麵的細節,要像了解家人一樣關注、清楚他們的生活,然後自備一個人脈檔案簿,將必要的信息和數據記錄其中;其次,你應該掌握人脈對象目前工作或生活中需要是什麼,盡自己所能地幫助;第三,恰當地讚美肯定對方,讚美是一劑人脈的良藥,一旦“良藥入口”,對方就能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和尊重,這樣他才會格外地多關注你。
你與“魚”之間通常是因為互為需要、互為被需要,於是你們之間才有了良好的“釣”與“被釣”的互需關係,所以你在與之結交的時候,就要考慮到互惠原則,看自己是否“能助人一臂之力”。當然互為對方所用,並不是世俗所理解的“相互利用”,這裏利己的原始動機是在幫助他人的利他行為中得到自我肯定,對方給予自己的幫助,隻是自己利他行為的客觀回報,也就是說,“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禪師走在漆黑的夜裏,夜很黑,路很滑,行人之間難免磕磕碰碰的,禪師也被行人連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前行,遠遠看見有人提著燈籠走過來。這時他聽到有人說道:“這個瞎子真是個怪人,明明什麼都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禪師也非常好奇,等到盲人走過他身邊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
“您真的是盲人嗎?”
盲人說:“是的,我天生雙目失明,對我而言,白天黑夜完全一樣,燈光是什麼樣子的,我都不知道!”
如此一說,禪師更加迷惑不解,問道:“既然你看不到燈光是什麼樣的,為什麼你還打著燈籠呢?”禪師也懷疑這個人精神有問題了。
盲人說:“可是我並不這樣想,從別人的談話中,我知道每到晚上,哪怕雙目正常的人,也會因為沒有燈光而變成盲人,所以,我每次晚上出來,都要提著燈籠,照出一片光明。”
禪師恍然大悟:“原來你這一切都是為了別人。”
盲人卻說:“不,我是為我自己!”
禪師再度陷入糊塗:“為什麼呢?”
盲人反問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碰撞過?”
禪師苦笑:“就在剛才,我被三個人碰到了,還濺了一身泥。”
盲人哈哈大笑:“可是我卻從來沒被碰到過,我的燈籠照亮了別人,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沒有看到我而誤撞到我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點燈照亮別人的同時,更照亮了自己。這就是助人為樂反助己的道理。生意場上我們要每時每刻記得幫人就是幫己,利他才能利己!
利人利己的觀念是以誠信、成熟、豁達的品格為基石,由於相信有足夠的人脈資源,所以不怕與人共名聲、共財勢,從而開啟無限的可能性,充分發揮創造力實現共贏就是這樣產生的。利人不會損己,利己則必損人的想法是不對的。
所以在處理自己的人脈網絡過程中,你要知他人之所思、想他人之所想。當你能夠做到這些的時候,你和他人的合作關係才有可能是日久恒常,你的利益也才有可能是長久的。
事實上當你能像魚一樣思考的時候,就不會有“漏網之魚”了,所有的“魚”都來為你服務從你的角度考慮問題,你的成功幾率一定會大大提高的。
第二節甘當綠葉襯紅花
在一部電影中往往隻有幾個甚至一個主角,生活中的主角也是這樣,這個主角該由誰來扮演呢?自然是最適合的人出演,人生的每一出戲的主角隻有那麼一兩個,多數人都將出演配角的角色,但是這兩者必不可少、缺一不可。
在社會交際中我們也常常麵臨著是做主角還是做配角的抉擇,當然每個人都希望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是人的一種自我表現的本能和心理需要。但是你不可能永遠是焦點,或者是大部分時候你都將以配角出現,這是既定的生活法則。在一些特別的社交場合中,有些聰明的人主動將主角讓給對方演,自己心甘情願當配角,甘當綠葉陪襯紅花的嬌豔之美,這也是成人之美,這並非一種失敗,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決策性的勝出,他讓出的隻是一個主角的虛名,而贏得的卻是一個真正的朋友,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聰明的商人參透了其中的訣竅,在生意場上也是這麼做的。如果你想與某個身份重要的人物結識,或是有件事情你需要朋友的幫助,你若想為自己的人際關係加一些籌碼,這時你就需要把主角讓出,這樣對方有了當主角的感覺,心理得到滿足後他就會幫助你,讓你夢想成真。
交際場上很多大手筆都是這樣做成的。
三國時期,有一單“生意”可稱經典之作,那便是“三顧茅廬”。劉備聽說南陽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於是親身前往相邀。一顧茅廬,諸葛亮避而不見,張飛耍起了牛脾氣,大罵諸葛亮是一村夫,可是劉備製止了他;二顧茅廬,諸葛亮仍不相見,一向穩重的關羽也耐不住性子了,可是劉備仍然留書,以表誠意;三顧茅廬,諸葛亮故意刁難遲遲不與劉備三兄弟相見,劉備三兄弟當時英雄躬立階下幾個時辰,最後諸葛亮才欣然出山。
這裏劉備的確給足了諸葛亮麵子,心甘情願當配角,並且毫無怨言,諸葛“村夫”過足了“主角癮”。可劉備更是個大贏家,他做了一回配角,卻贏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可謂賺足了。交際場上也是如此,人們都希望被尊重,尤其是一些已經有了較高的社會地位、有所建樹的能人學者,通常其本身都有一些清高傲氣。與他們交往時就須,讓對方當“主角”,一旦你的誠心感動了他們,他們以各種形式來加倍回報你的知遇之恩。做事專注得力的助手就是這樣形成的。
怎樣把主角讓給對方且“讓”得不露痕跡呢?這幾點是你需要注意的:
第一,主動為你的“恩人”服務一個重要的人物,可能就是改變你命運的“恩人”。當你遇到了自己的“恩人”,一定要抱著效犬馬之勞的心態,了解你的“恩人”的愛好、習慣、性格等等。這是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為其量身打造一部主角的劇情,對方就能很快入戲,你的“生意之戲”將很精彩。
第二,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時刻表現得謙卑、樸實,恭敬的低姿態,便會讓對方獲得受尊重與滿足感。其實,這隻是你以退為進的一種表麵現象。世界上第一流的企業家都是大智若愚型的,就是因為他們深諳了這條規律: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第三,莫讓他人丟麵子英格麗·褒曼因為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的精湛演技而獲得最佳女配角獎,但是在她領獎的時候,她做出了驚人的舉動,她一再地稱讚與她爭奪最佳女配角獎的弗淪汀娜·克蒂斯,她認為真正的獲獎者應該是這位落選者。她十分真誠的對弗淪汀娜·克蒂斯說:“原諒我,弗淪汀娜,我本來沒有打算獲得此獎。”
褒曼獲得了最佳女配角獎,然而她並沒有誇誇其談自己的輝煌成績,而是對失之交臂的對手推崇備至,這既維護了對方的麵子,也顯示了自己寬廣的胸襟。恐怕她的對手也會為她的胸襟深深折服,她的人格魅力更深深地吸引了觀眾。
這才是一個成功人士應該具有的文明優雅的風範。
第三節目中無人讓你一敗塗地
中國人在識人方麵一向有自己銳利的眼光,古代的君子與人相交絕不出“惡聲”,即不管交情怎樣,人前背後絕不會惡語傷人。但是看看現在的一些名人,雖然奮鬥過程不無艱辛,但一朝成名卻目空一切。
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狂妄自大的人所得到的成功總是難以持久,等到他們的得意一朝散去,恐怕更能體會人情冷暖。這是曆史留給人們的教訓。
同時,這也是我們應該大力摒棄的惡習,古人“君子之風”、“謙者之德”是我們應該倍加宣揚的。一個想成功的人就應該講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古今中外,做得成大事人無不是胸襟寬闊,有容人之德的賢者。一個人不管怎樣不能狂妄自大,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比你高明的人大有人在。
開曆史我們就會明白,一個人無論曾經取得過怎樣驕人的成績,一旦變得目中無人、自滿自大,則必為現實的車輪碾碎。三國時期的楊修雖有蓋世奇才,但為人恃才傲物,目中無人,到頭來被曹操殺掉。他能在曆史上留名並不是因為他的蓋世才華或傑出功勳,而是其目中無人所導致惡果的教訓。這成為長輩們循循善誘之常談。關羽一代英豪,然而後來狂妄自大之極,孫權派人向關羽求親,希望關羽把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關羽狂妄放言“虎女焉可配犬子”,孫權覺得自己受了很大的侮辱。後來關羽敗走麥城,終於被孫權殺害。
一時的失意並不意味著一蹶不振,所以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妄自尊大。時間是最好的證明人,它能驗證誰是正在的英雄,目光宜放長遠。
待別人衣錦食豐時,你施過恩德,他人必當“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你貶斥過的,別人更會十倍還怨,你後半世都不得安寧了。
做大事貴在眼光長遠,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現實,能預測別人難以預測的未來,才能“贏在當下,勝在將來”,這樣的人才是最具智慧而高明的人。
年輕時的富蘭克林目空一切,驕傲得不可一世,由於父親良友的點拔,改變了自己目中無人的品性,從此富蘭克林的一生出現前所未有的轉變,美國才得以出現了一位偉大的領袖。
如果富蘭克林沒有改變自己的品性,又會有什麼結果呢?也許美國的曆史上很多偉績都不會呈現於世。
目中無人的結果隻有一個,那就是眾叛親離,最終成為孤家寡人。
如果你有目中無人的惡習,從現在起開始改變吧。遇事抱著謙虛學習的態度,你“目中有人”,別人才能看見你。目中無人會使基層員工懈怠、墨守成規;目中無人會使領導做出錯誤的決定,直接導致一個集體的運轉不靈。無論是基層員工還是各級領導,都不能犯這種錯誤。
無論何時都要明白,心中有他人,他人才會心中有你;你為他人雪中送炭,別人才會報答你;你為別人錦上添花,別人才會回報你;這是不爭的事實。
場的眾多名士不可能都喝到羊肉羹了。有一個叫司馬子斯的小人沒有第四節樹一個敵,等於立一堵牆
人們常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牆。”“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人生活在社會中,少了朋友聚會寸步難行;多了做人,就會煩惱不斷。
破壞的速度遠遠大於建設的腳步。樹敵過多就等於一個人建房子、十個人拆房子。樹立了強敵,對你不屑,棒喝不怕,當然人生不順;樹立了弱敵,雖然不敢跟你明刀明槍地鬥,背地裏卻會詆毀你;樹立了惡敵,向你放明槍暗箭,要踏你為齏粉。
縱觀曆史,個性張揚的人往往是眾矢之的,最後往往不得善終,原因就是樹敵太多了。
事實證明,隻有善於團結他人才會有大的發展。個人能力畢竟有限,而團結也並非易事,誌同道合的人自然能走到一起,但是誌不同道不和的也有很多。
最關鍵的一條是千萬別得罪小人。“寧得罪十個君子,也別得罪一個小人。”這話確實有道理。因為“君子坦蕩蕩,小人常威威。”君子是明搶,而小人是暗箭。一旦小人得誌,一定會報複你。
中山國國君因一杯羊肉羹而失國的故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應該引以為戒。
時候有個叫中山的小國。一天,中山國國君設宴款待來自國內的眾多名士,偏偏此時羊肉羹不夠了。如此一來,在喝到羊肉羹,他對此耿耿於懷。遂跑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以雪此恥。楚國當時是一個強盛的國家,當時無人敢惹,要拿下一個區區小國簡直易如反掌。
中山國很快就被擊破,中山國君逃到國外。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手拿戈的人一直緊緊跟隨著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麼?”二人回答,“曾經有一個人因為得到您賜予的一籃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是他的兒子。家父臨死前囑咐,中山君若有事變,我們必當竭力相報,哪怕是以生命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