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1 / 3)

第一節隱私,每個人心中最大的“地雷”

伴隨科技的進步,網絡逐漸成為人們溝通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同時也把人們的隱私暴露無疑。網頁上的明星緋聞鋪天蓋地,在有意無意間我們也在窺探他人的隱私。在人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如何與對方建立融洽的關係,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用心思考的。

天,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孫小姐被派到外地去出差。在臥鋪車廂內,她碰到了一位來華旅遊的美國姑娘。由於對方首先向孫小姐打了一個招呼,孫小姐覺得不與人家寒暄幾句實在顯得不夠友善,便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大大方方地與對方聊了起來。

在交談之中,孫小姐有點沒話找話地詢問對方:“你今年多大歲數呢?”不料人家所答非所問地予以搪塞:“你猜猜看。”孫小姐覺得沒趣,轉而又問:“到了你這個歲數,你一定結婚了吧?”這一回,那位美國小姐的反應更令孫小姐出乎意料,對方居然轉過頭去,再也不搭理她了。一直到分手,她們兩個人再也沒有說上一句話。

孫小姐與那位美國姑娘不歡而散的主要原因在於孫小姐在交談過程中向對方提出的問題,在國外統統屬於不宜向他人打探的個人隱私。按照國外常規,對方是有權利拒絕的。

說到個人隱私,簡言之就是一個人出於個人尊嚴其他某些方麵的考慮,而不願意公開,不希望被外人了解或打聽的個人秘密、私人事宜等。在國際交往中,人們應該尊重個人隱私,並且將是否尊重個人隱私,作為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麵有沒有教養、能不能尊重和體諒交往對象的重要標誌之一。

因此,中國人在涉外交往中,必須嚴格遵守“尊重隱私”這一重要原則。也就是說,在與海外人士交流溝通時,務必要充分尊重對方的個人隱私。具體說來,在言談話語之中,凡涉及對方個人隱私的問題,都應該盡量地予以回避。千萬不要在同海外人士交談時信口開河,將“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這一中國式的做法勿施於人。更不應該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不管對方如何反饋,依然我行我素,“宜將剩勇追窮寇”,“打破砂鍋問到底”。如果不加注意的話,極有可能會給對方造成困擾,甚至還會因此損害雙方之間的關係。

一般來說,在國際交往中,下列五個方麵的私人問題,都屬於海外人士所說的個人隱私問題。

一、收入支出。在國際社會,人們普遍認為任何人的實際收入,均與其個人能力和實際地位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係。因此,個人收入的高低,一向被外國人看作自己的重要隱私之一,十分忌諱他人直接或間接地打聽。除工薪收入之外,還有一些可以反映個人經濟狀況的問題,例如,納稅數額、銀行存款、股票收益、私宅麵積、汽車型號、服飾品牌、娛樂方式、度假地點,等等。在於外國人交談時也應該避免提及。

二、年齡大小。在國際交往中,人們都把自己的實際年齡當作“核心機密”,輕易不會透漏給他人。這主要是由於海外人士一般都希望自己永遠年輕,而對於“老”字卻諱莫如深。中國人聽起來十分受用耳的“老人家”、“老先生”、“老夫人”這一類尊稱,對海外人士來說卻像詛咒謾罵一樣。特別是外國婦女,最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的實際年齡。所以在國外,有這樣一句話:一位真正的紳士,應當永遠“記住女士的生日,忘卻女士的年齡”。

三、戀愛婚姻。在中國人看來,對於親友、晚輩的戀愛、婚姻、家庭生活時時牽掛在心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但是絕大多數外國人皆然相反。他們認為讓某個人麵對交往不深的朋友,老老實實地交待自己“有沒有戀人”、“兩人是怎麼結識的”、“跟戀人相處多久了”、“結了婚沒有”、“夫妻關係怎麼樣”、“婆媳關係如何”、“有沒有孩子”、“為什麼還不找對象”、“為什麼還不結婚”、“為什麼還不生孩子”,這樣不僅會令人不快,甚至會讓人下不了台。更有甚者在一些國家裏,跟異性談論這些問題,很有可能被對方視為極度無聊,甚至還有可能被對方以“性騷擾”提起控告,因而無端地惹禍上身。

四、身體健康。中國人相遇時彼此打招呼,經常會問候對方:“身體好嗎?”要是確知談話對方身體曾經一度欠安,那麼為了向對方表示關心,見麵時人們往往還會熱心而關切地詢問對方:“病好了沒有?如果雙方關係足夠密切的話,通常還會直接向對方詢問:“吃過一些什麼藥”、“怎麼治療的”,或是向對方推薦名醫、偏方。可是在國外,在閑聊時人們一般都是“諱病忌醫”,特別反感其他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過多關注。因為在國外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人的身體健康都被看作是他個人的重要的“資本”。

五、信仰政見。在國際交往中,由於人們所在國家的社會製度、政治體係和意識形態等差異頗大,所以要真正實現順利交往、成功合作的話,就必須放棄以社會製度劃線,拋棄不同的政治見解,超越意識形態的差異,處處以友誼為首,以信任為重。如果經常對交往對象的宗教信仰、政治見解指手畫腳,甚至大加責難、非議,或是將自己的觀點、見解強加於人,都是對交往對象敵視、輕視的表現。因此,最為明智的做法,就是在涉外交往中避而不談。

第二節交淺言深,忌毫無保留地傾訴自己

“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這是中國古人在人際交往中的智慧總結。乍一聽來,這話讓人感覺很消極,帶有懷疑一切的憤青心理。然而,仔細想來,這裏所說的與“狡猾”、“世故”是不同意義的,而是一種交際的修養。“交淺言深”這句話恰恰指出了這一原則的前提和行為。

“交淺”的原因、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初次見麵的交談,這時雙方互不了解,如果貿然地進行深入交談,先不說對方能否接受,就算是自己也不一定能找到恰當的話題切入點;或者多次見麵,但一直沒有深交,想要交流深入話題的是有目的的。如果這時直接深言,未免動機太明顯,這樣就更難達到目的。

莫寒的書一直在同一個出版社出版,他自己找到主編,拿出自己的底稿對主編說:“這是我這次從西藏回來搞成的集子,內容都是我的心血,我這一路雖然辛苦,但是看見的東西真的很震撼……”還沒等莫寒把話說完,主編就說,“這不是最近流行的趨勢,內容也不夠出彩,可沒有太大希望,你先放這兒等我看看吧!”

莫寒知道,這下子是沒戲了。莫寒心情鬱悶地去找朋友張琳,張琳笑著對他說:“你們作家啊,就是這個臭毛病,和誰都以為人家能真心聽你說話呢,這事還是交給我來辦吧!”

張琳再次找到主編,進門就說:“主編啊,你一直關注那個作家,他從西藏回來了,肯定有好東西,你不準備抓住這個市場嗎?”

主編說:“他來過了,你說的是寫的遊記嗎?”張琳說:“啊!您還不知道呀,我看了他的東西,絕對有市場!內容嘛,不是一兩句就能說清楚的,值得看!”主編知道莫寒的作品在市場上原來賣得就還不錯,再加上張琳的一番話,他的心不知不覺已經動搖了。最終,這部書順利得以出版,而且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同一本書稿,當莫寒要求主編看稿時被一口回絕,而張琳卻能扭轉局麵,讓這部書稿能順利出版。為什麼呢?因為張琳巧妙地把握了說話的分寸,循序漸進,激發了主編對這本書稿的興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會運用這樣的說話方式,切忌不可直接要求對方滿足自己的要求,因為無論是你們的交情還是互相了解的程度都沒有達到無話不談的境界,你們之間的談話就應該留有餘地。

說話的火候分寸從來是人際交往中最難把握的問題,既不能天馬行空漫無目的,讓人摸不著頭腦,又不能過分深入。對於毫無分寸的人,如果自顧自地說出深入的話題,那麼他不僅要擔心自己有可能被出賣,還要擔心自己兀自與人深言在社交圈中造成的影響。

那麼,什麼該說什麼又不該說?如何正確區分二者呢?

第一,場合是必須多加關注的重要因素。如果是比較莊重的場合,即使不能進行深入的交談,也不能表現出滿不在乎的態度,話題應該嚴肅誠懇適當,而且應該避免觸及對方的忌諱,並且注意選擇恰當的時刻再要求對方與自己討論。何種場合該說什麼樣的話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多加注意的。

第二,說話的深淺,要觀察談話對象的話題深淺。如果對方也有意試探,那麼就表明關於談話的深度,對方也沒有十足把握,這也正是調節氣氛和轉換話題的最好時機,也許這是掌握談話主動權最好的方法。

第三,談話之前的準備也不可忽視。談話的主題、談話時間的長短,都應該事先做到心中有數,那麼談到哪一步,該有什麼樣的效果,什麼時候該收,什麼時候該放,都應該根據事先預約,適可而止。凡事都把握好分寸,才能達到最好的溝通效果。

現實生活中,除了無話不談推心置腹的好朋友,都可以用到這些方法。無論是同事、領導,還是純粹的商業合作夥伴,或者是互有所求等等,交談的時候都不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應該話說三分,待留七分,以觀進度,再做打算。萬不可一意孤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

我們要切記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循序漸進。人際交往也是如此,你隻有把握住雙方關係的進展程度,選擇適度的交往,這才是交際的黃金法則,才是由淺入深打造超級人脈的有效發展策略!

把策劃及項目內容都做出來,需要我們盡快完工。團隊馬上召開緊急第三節暗算,無處不在的暗雷

職場如戰場,甚至更甚於戰場,有著太多的明爭暗鬥,口蜜腹劍的人比比皆是。把職場簡單化,以為隻要努力工作,把自己的才華施展出來,就會贏得老板的褒獎,升職加薪也會順理成章,是很幼稚的。一定要小心職場小人,職場小人們會用各種方法來阻撓你的進步,落井下石、推卸責任的方法更是層出不窮。

在領導麵前有些人特別乖巧、嘴甜又勤快,平時也能和大家和睦相處,但是對同事該發脾氣時又很會發脾氣,背地裏又總是搞小動作,我們要小心這樣的人。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免中他人的暗算呢?工作是需要付出的要學會忍耐,更要有心計、會耍手段。

羅葉一起進入公司的還有一個1986年出生的女孩陸楠,還記得入職的時候老板親切地說:“羅葉,這是和你同部門的陸楠,是你的助理,幫你一起做市場策劃,不過她剛畢業,什麼都不會,還需要學習,你要多教教她。”看了一下旁邊這個有點調皮的小女生,羅葉對老板點了點頭。陸楠在得知比她大三歲後,天天看到羅葉就哥哥、哥哥的叫,嘴很甜。羅葉教了她一些策劃的內容,有時候她工作上有差錯,羅葉也及時幫她糾正。她嘴甜又會收買人心,同事們對她的印象都很好。

一天,老板在E-mail裏緊急通知,我們最近要做一個新項目,如果成功的話,能給公司帶來上百萬的利潤。不過要在一個星期的時間內會議把工作進行分配,策劃書由我和陸楠完成。因為陸楠沒有大型項目的經驗,羅葉給她一些比較簡單的內容,主要工作都由自己完成。

拿到客戶資料後,羅葉就開始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為了盡快把策劃書寫出來,羅葉甚至連續通宵趕工。

第二天上班的時候,陸楠看到羅葉在做最後的整理和核對,似乎意識到策劃書已經完工了。陸楠突然說:“哥哥,你這樣講我也不懂的呀,不如拿你的策劃書當範例吧。”羅葉還沒來得及表態,她就到羅葉的電腦上,把文檔打印了出來。於是羅葉給她講解了一些方法和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