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養晦者會低頭、能製怒,韜光養晦本意為“隱藏才能,不使外露”,這是勾踐臥薪嚐膽的大隱大忍,或是劉備在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所表現的大智大謀。識時務者為俊傑,大丈夫本應該有能屈能伸的氣魄。處在矮簷下,“忍”字須當先,該低頭時且低頭。
低頭不低人,避免成為別人的靶子
中國有一句著名的俗語,叫做“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意思是說人在權勢、機會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沒錯,大丈夫能屈能伸,低頭不低人。在形勢所趨之下,聰明地低低頭,總比做出頭鳥,成為別人的靶子要明智得多。
所謂“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求存也”,在中國曆史上,政治鬥爭、軍事鬥爭乃至爭權奪利的鬥爭極其複雜,有時瞬息萬變,忍受暫時的屈辱,磨煉自己的意誌,尋找合適的機會,正是成就一番功業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
隋 煬帝十分殘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因為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所以導致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
當時,唐國公李淵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很多人都來歸附,隋煬帝對他頗有猜忌。有一次,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他,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在不高興之餘,多少有點猜疑之心。便向自己的妃子--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求證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知道隋煬帝對自己起疑,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於是更加謹慎起來。李淵曾多次擔任朝臣和地方官,所到之處,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故意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後來,李淵成了唐朝的開國皇帝。
李淵在自己的實力弱於隋煬帝的時候,在其麵前假意偽裝自己,敗壞自己的名聲,降低自己的威信,都是為了避免成為隋煬帝的靶子。雖然忍了一時之氣,但贏得了準備時間,最終異軍突起,成為一代開國皇帝。
無獨有偶,明朝的名臣張居正也是低頭不低人的聰明人。明穆宗去世後,遺詔由高拱等人為顧命大臣,但因馮保篡改了詔書,改成高拱、張居正、馮保等人一同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君。
當時,朝廷中最有實力的就是丞相高拱和內宮太監馮保,張居正為了避免成為二人較量之中的靶子,總是表現得很低調,從不與之相爭,甚至做出依附、諂媚之態,以求麻痹對手,為自己在暗中不動聲色地結納人緣,積蓄力量登上相位做著準備。
內宮太監馮保按順序本當升他為司禮太監,但因高拱推薦了其他人而落選,所以對高拱懷恨在心。馮保為人狡黠奸詐,但張居正依然以低姿態與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另一方麵,張居正在高拱未當首輔宰相之前,就盡心與他結納,兩人互為欽佩,經常稱讚對方的才能,等高拱做宰相之後,張居正又緊緊追隨他,高拱為人性格直爽而倨傲,很多人因受不了他的役使而離開了,唯獨張居正能夠卑辭以事,始終沒有離開。
高拱為了除掉內宮太監馮保,上書曆數其專權的種種弊端,並作了其他準備,滿以為可以一下子把馮保驅逐出朝。但張居正為了使二虎相爭,暗中把一切準備情況都告訴了馮保,並表示會支持他。
第二天,朝廷大集群臣,宣讀兩宮及皇上詔書,高拱本以為計謀成功,誰知馮保早已向皇太後哭訴、列舉高拱專權的罪狀,太後當即擬旨,竟曆數自己的罪狀,解除了自己的一切官職。
高拱又驚又怒,悲傷得趴在地上不能起身,張居正連忙把他扶起,雇了一輛驢車把他送走。此時的張居正,依然在高拱麵前扮演著卑微的“隨從”角色,因為他知道,過早地暴露自己依然有可能成為眾矢之的,隻有長久地保持低姿態才能長久地處於優勢之位。
果然,後來神宗親政,重理高拱舊案,贈他太師頭銜,追加文襄名號,張居正借機向朝廷請求恢複他的官職榮譽。神宗對張居正大加讚賞,就這樣,張居正在宮內宮外,先朝今朝,都遊刃有餘,穩穩當當地升官。
低頭不低人,在強勢麵前低一下頭,不僅不會讓自己矮人一等,還能贏得別人的信賴,降低對手的警覺,避免成為別人攻擊的靶子,實在是最英明的選擇。
現代社會也是如此,在老板手下工作,就一定要學會低頭。如果與老板發生衝突,即使你當時忍無可忍,但隻要你不想“走人”,那就千萬不要在你的老板麵前逞能,小心成為老板出氣的靶子。
簡 強是一位大學生,畢業後就在一家貿易公司上班。簡強自認為能力很強,也很上進,工作十分努力,但不知為什麼,幾年來與自己一起進公司的人,有的都做了主管,自己卻一直得不到重用。其實,同事們都知曉其中的原因,隻有總是不肯低頭的簡強自己不清楚罷了。
有一次,簡強的主管正和公司老板一起檢查工作,當走到簡強的辦公室時,他突然站起來,對自己的主管說:“經理,我有個意見不得不提,我發現咱們部門的管理比較混亂,有時連一些客戶的訂單都找不到。”也許他說的是事實,但此事的後果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