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製怒忍讓為上策,韜光養晦從長計議(1)(2 / 3)

不要因為年輕氣盛而當眾讓你的主管出醜和難堪,即使他有很明顯的錯誤,也要忍一時之氣、低一時之頭,如果你一旦成為了別人的靶子,那麼就離你“走人”的日子不遠了。

在強勢麵前低頭,絕不是軟弱無能的表現,也不要以為低這一頭,自己就覺得矮人一截。事實上,避免成為別人的靶子,才是真正聰明的人所為。

好漢不吃眼前虧

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遇到不利於自己的處境,如果我們我們硬是不肯低頭,肯定會遭受重創。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做大事的人就要有一定的胸襟和氣度,小不忍則亂大謀。既然自己暫時失利,那就不要硬拚硬碰,好漢不吃眼前虧,相信隻要你有成功的決心,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暫時做一回逃兵又何妨,那也是為了能有更好的將來。

當年韓信挎著把劍也一度落魄街頭,也遭到街霸戲弄,人家甚至讓他鑽褲襠。韓信明白好漢不吃眼前虧的道理,還真賺了。而水滸好漢楊誌曾經落魄街頭,都到了賣刀的境地,結果還遭到街霸牛二的戲弄。楊誌卻不知好漢不吃眼前虧,一怒之下,將牛二斬殺,自己也因殺人獲了罪。

兩者相較,韓信吃的其實是眼前的小虧,而避免了眼前的大虧,因為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做呢。但楊誌恰恰相反,終究斷送了前程。這也證明,真正的英雄好漢不是不可以吃眼前虧的。

北宋年間,有一位孫員外開了一間典當鋪,生意一直還算紅火。這一年,年關將近,孫員外在店裏間查賬,忽然聽見外麵櫃台處有爭吵聲,就趕忙走了出來。詢問一番,原來是同鄉的一個窮鄰居張老叟正在與夥計爭吵。孫員外一向謹守忍耐為上、和氣生財的信條,便先將夥計訓斥一番,然後再好言向張老叟賠不是。可是張老叟板著的麵孔不見一絲和緩之色,靠在櫃台上一句話也不說。

挨了罵的夥計悄聲對掌櫃的訴苦:“掌櫃的,這個張老叟蠻不講理。他前些日子在我們店裏當了些衣物,現在,他說過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拿不出當衣服的錢。我剛想解釋,他就破口大罵,這事不怪我,您要替我做主啊。”孫員外聽後點點頭,打發這個夥計去照料別的生意,然後請張老叟坐到桌邊,語氣誠懇地對他說:“張老叟,我知道你的苦衷,過年了,總想有身體麵點兒的衣服穿。這隻是小事一樁,誰讓大家都是街坊呢,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什麼事都好商量。”

孫員外不等張老叟開口辯解,馬上吩咐另一個夥計從張老叟典當的衣物中,找幾件棉衣來。然後,孫員外指著這幾件衣服說:“棉袍是大冷天裏不可缺少的禦寒之物,罩袍是你出門拜年時用得著的,這些孩子們的棉衣自然也是要穿的。你先都拿回去吧,其餘的衣物不急著用,可以先放在我這裏。”但即使這樣,張老叟似乎還是一點兒也不領情,拿起衣服,連個招呼都不打,就急匆匆地走了。孫員外也並不在意,仍然客客氣氣地含笑將張老叟送出大門。

但誰也沒想到的是,這張老叟當天夜裏竟然死在另一位開當鋪的街坊家中。張老叟的家人就頗為無理地控告那位街坊逼死了張老叟,與他打了好多年的官司。最後,那位開當鋪的街坊被拖得筋疲力盡,花了很多銀子四處疏通,好不容易才將此事擺平。

原來張老叟因為負債累累,家產早已典當一空,當他實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就預先服了毒,來到孫員外的當鋪裏吵鬧滋事,想以死來敲詐錢財。沒想到孫員外一忍再忍,明顯吃虧也不與他計較,張老叟覺得要死也不能坑害這樣的人,於是在毒性發作之前又選擇了另外一家進行敲詐。

事後,有人問孫員外怎麼會知道張老叟會以死進行訛詐,從而忍耐讓步,躲過了一場幾乎難以躲過的災禍時,孫員外說:“我並沒有想到張老叟會走上這樣的絕路。我隻是根據常理推測,若是有人無理取鬧,那他必然有所憑仗。好漢不吃眼前虧嘛,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過去了。如果我們在小事情上不忍讓,那麼很可能就會變成大的災禍。”孫員外以驚人的忍讓,避開了大的災禍。

美國總統林肯曾經說過:“對暫時鬥不過的小人要忍耐。”與其和狗爭道被狗傷,還不如讓狗先走。因為即使你將狗殺死,也不能治好被咬的傷,正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

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過去了。想成大事者,必須先學會忍讓,遇到強者,不妨先退讓一步,等待峰回路轉的機會。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這才是能屈能伸、方圓做人的至高境界。

容人小過,得饒人處且饒人

人生在世,孰能無過,麵對別人的過失和不足,應該寬容為本,得饒人處且饒人,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給別人留條後路就是給自己留條後路。其實,在為人處世方麵也應該這樣,留一點縫隙,也就是為自己留一條後路。如果我們時時處處工於算計,事事錙銖必較,不給別人留半點餘地,不讓自己犧牲一點利益,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定會出現劍拔弩張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