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製怒忍讓為上策,韜光養晦從長計議(2)(3 / 3)

張家是當朝顯貴,但他們的鄰居吳氏也非一般平頭百姓,在桐城縣也是出了名的富貴人家。由於當時兩家宅院緊鄰,出入不方便,張家就把自己的院牆向裏挪了一點,在兩家中間留出一條縫隙作通道。後來有一天吳家要建房子,就想占用這條通道,張家自然不同意,於是兩家就爭執起來。

張家覺得自己有理,吳家覺得張家仗勢欺人,兩家互不相讓,吳家一氣之下就把張家告到了縣衙裏麵。縣令一看,一家是朝廷顯貴,一家當地望族,誰也不敢得罪,真是左右為難,所以就遲遲沒有判決。

張家的人覺得自己是有道理的一方,應該打贏官司。於是就寫了一封信,派人快速送往京城,向張英告狀。張英當時是文華殿大學士,相當於宰相之職。就算他的家人沒理,他給那個縣官寫一封信,讓他袒護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小事一樁,更何況張家原本就是有理的。

但張英沒有那樣做,他覺得不值得為一堵牆爭執。於是提筆給家人回了一封回信,信中寫道:“千裏修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說:“千裏迢迢寫一封信來,就是為了爭一堵牆的地方,你們看看,那萬裏長城到現在都在那裏,但是誰還能看到秦始皇呢。”意思是勸家人不要為這點小事爭執。

家裏人收到張英的書信,感到很慚愧,馬上把自己家的牆向裏移了三尺。吳家看到張家人這樣寬宏大量,既感動又慚愧,於是也效仿張家把牆向後退讓三尺。於是,在張吳兩家中間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一時間傳為美談。

大多數不懂得謙讓的人都想不明白一個問題:“謙讓有什麼好處,有什麼用處,我謙讓別人,別人能謙讓我嗎?”其實,謙讓的智慧就蘊藏在其中。因為當你遇到困難時,你謙讓過的人們會伸出無私的援助之手,這是對你謙讓別人的最大回報。而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是永遠品嚐不到幫助別人的樂趣的,同時,謙讓還可以讓你在默默無聞之中豎立起人生的高尚品質。

與人發生矛盾時,謙讓就像一副鎮痛良藥,使人回複平靜,頭腦清醒;相處緊張時,謙讓又像載著溫馨氣息的溪水,涓涓流淌在人情世故的小菜園,細心澆灌每一株果蔬,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一個真正懂得生活的人,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心中都有一泓謙讓的清泉,以情為重,失禮認錯,得理讓人。因為謙讓,使得心靈美麗,因為心靈美麗,繼而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構築溫暖和諧的工作環境。

古人言:“富潤屋,德潤身。”富貴錢財隻能裝扮人的外表,道德品質才能修飾人的內心。謙讓是一麵鏡子,它可以照出一個人的修養、道德、氣質和風度,同時也折射出社會文明的程度。

社會是一個大熔爐,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交往,難免會產生矛盾與摩擦。一個小小的碰撞,互相多為對方考慮一下,多一點謙讓,也不會鬧得不可開交。雙方和和氣氣,小事完全可以化了,也避免為此小事影響心情。生活之中,如果大家都能夠心胸寬廣,豁達大度,多一份理解和謙讓,就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紛爭和麻煩。做人其實就是這樣,心寬了,路才會寬。

謙讓一下,不會成為爭名奪利中的失敗者,反而會提升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換來別人的尊重。既然如此,謙讓一下又何妨呢?

由低走高,從低起點上“登堂入室”

在這個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自命不凡,他們心態浮躁,不肯從最基層做起,迫切地想用一些實際的東西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有些人往往對許多事情都看不上眼,也不屑於去做,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命比紙薄”。所以我們不妨在定位的時候,把自己放低一點,由低走高,這樣反倒會收到從低起點上登堂入室的效果,讓人眼前一亮,對你刮目相看。

不要以為自己是碩士,是博士,自然就會比那些專科、本科生的起點要高。所以心比天高,不可一世。他們永遠揚著高姿態,對那些平凡的崗位之類的角色絲毫沒有興趣,他們認為自己應該找一份和自己能力“匹配”的工作。要知道,世界上不缺少自命不凡的人,缺的隻是踏實、講究實際的人。這些把自己困死在高起點上,不肯屈尊降貴的人,結果常常事與願違。

左 峻廷是博士畢業的高才生,在經過無數次的擇業碰壁之後,決定換一種方法找工作。他收起所有的學位證明,自降身份,去找一份工作。結果出乎意料,他很容易地進入了一家電腦公司,做一名最基層的程序錄入員。

沒過多久,上司就發現左峻廷才華出眾,竟然能指出程序中的錯誤。這個時候他把自己的本科學位證書拿出來了,於是上司就給他調換了一個與本科生水平差不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