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製怒忍讓為上策,韜光養晦從長計議(3)(2 / 2)

司馬遷為了不辜負父親的遺願,即使在受了宮刑之後,仍矢誌不移,決心忍辱完成父親未竟之業。他在獄中給好友任安寫信,表達了他受刑之後的痛苦心情,並提到堅持寫作《史記》的原因和完成的決心。

獲赦出獄,司馬遷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55歲那年最終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古語說:“知恥而後勇。”受辱而心不驚,才是真正的勇者無懼。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

為了保全實力以圖反擊,勾踐決定忍辱負重,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忍一時之苦,圖萬代霸業。越國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裏,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越王穿著草鞋,戴著樵夫才戴的帽子,割草喂馬。越後穿著都沒了邊的破衣裳,打水,掃地,清洗馬廄。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麵。

夫差常派人觀察越王夫婦的動靜,見他們隻是埋頭幹活,而無一點兒怨恨之色,終夜亦無歎氣之聲,因此,夫差以為他們已無思鄉之心,漸漸放鬆警惕。

後來吳王夫差生病,勾踐為了表明對夫差的忠心,日夜服侍,不離左右。一天,勾踐又到夫差的病榻前探視,正巧夫差大便,他上前揭開便桶蓋子,反複察看,用手取了一塊糞便放在嘴裏,然後跪下稟告道:“臣懂點兒醫道,恭喜大王,龍體就要康複了!”吳王夫差本來害的不是什麼大病,過了幾天,果然病好了。吳王很感激勾踐對他的一片忠誠,便決定放勾踐回國。

勾踐結束了在吳國的囚禁屈辱生活,回到自己的祖國,立誌發憤圖強,準備複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誌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裏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越後也完全拋棄了安逸的生活,親自領著宮女們到山上去采芋,在宮裏養蠶,織帛……每天總是早早起來,很晚睡下;屬下吃什麼食物,勾踐也吃什麼食物。

越後甚至親自帶領著宮女們日夜不停地織布。織成葛袍,它的上麵用各色彩線繡著越國的山川、林木、珍禽、異獸……不但顏色鮮明,而且是生動鮮活,被一片連綿不斷的藍色和紅色的彩霞襯托著,更顯得豔麗奪目……勾踐將葛袍連同其他許多奇珍異寶,一起進獻給了吳王。夫差見到越後親自織的葛袍,非常高興,愈加相信越國對吳國的忠心。同時將原來占領的兩百裏越國的領土,歸還給了越國。

再說吳王夫差自從戰勝越國後,以為沒有了後顧之憂,從此沉迷於西施的美色,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顧人民的困苦,經常出兵與其他國家打仗。他還聽信伯嚭的讒言,殺了忠臣伍子胥。

而越王勾踐和他的王後,經過20年的忍辱負重,休養生息,國富民強,最終打敗了已經是強弩之末的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從此,勾踐確立了他在諸侯中的領袖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

越王勾踐寵辱不驚,忍人所不能忍,吳國的失敗早已注定。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其間的經曆的磨難,值得大家細細體味。

人生在世,寵辱無常。一個有作為的人定有博大的胸懷,受辱心不驚的氣魄,在惡劣的環境中,仍能忍人所不能忍,保持奮進的步伐,遇到挫折、受到打擊也會心境開闊,沉著冷靜。

忍人所不能忍,需要有勇氣,需要有寬大的胸襟與忍讓的能力,同時,更需要一種成功者的大家風範。一個人要想成功做人,這種胸襟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唯有如此,才會在關鍵時刻出奇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