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一世,不爭一時
退一步,是為進十步。這種忍讓,不是無條件的軟弱可欺,更不可能是人格的喪失和自尊的拋棄。隻有目光長遠、胸懷寬廣的人,才能明白忍一時是為了爭一世的道理,不計眼前得失,才能終究成就大事。
忍讓,是一種虛懷若穀的雍容大度,是一種豐滿圓潤的心理狀態,更是一種美德。爭一世,不爭一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目光短淺,心胸狹窄,斤斤計較於眼前小事,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
不爭一時之長短,在大形勢麵前要學會退讓和吃虧。有的事情不能急於一時,目光要放長遠。那些能屈能伸的人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近 代非常有名的蔡鍔將軍,在對付袁世凱時所采取的就是“爭一世,不爭一時”的“退讓”辦法。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奪得了大總統的寶座後仍然貪心不足,還想複辟帝製當皇帝。
為了籠絡人心,排除異己,他把蔡鍔誆騙到北京軟禁起來。蔡鍔將軍心裏明白,要懂得忍辱負重,不能爭一時之長短,索性裝作胸無大誌的樣子,聲色犬馬,袁世凱便真的對蔡鍔放心了。就這樣,蔡鍔穩住了袁世凱,最後瞅準機會脫身回到了雲南,領導了討伐袁世凱的護法運動,並聯合各地的討伐勢力,推翻了袁世凱的反動統治。
“爭一世,不爭一時。”人生有得意時就有失意時,在不利的形勢下,麵對強大的敵對勢力,要能委屈自己,要能不計眼前得失,把目光放遠,這樣才能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爭一時短長,給自己製造一個好的環境,全心投入長遠利益,那麼眼前失掉的,以後都會得到加倍的補償。偉大的思想家莊子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 一個以打魚為生的村子,大多數打魚的人,天天都能捕到一些小魚小蝦米,熱鬧快活。可是,有一個漁翁卻總是一條小魚也打不到。原來,大部分漁民都習慣於扛著魚竿,東遊西蕩,哪裏都去,池邊、河邊、湖邊,多少總能有些收獲。但漁翁不屑於去釣那些小魚蝦,他隻到海邊去釣海魚,他用的魚鉤大得像船錨,釣魚的繩子粗得像水桶。而且長年累月坐在海邊的懸崖上垂釣,曆經風霜雨雪,雖然十年來一無所獲,可他仍然堅定不移。不少人都覺得這個人很笨。十年來每次都是空手而歸,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可是沒過多久,漁翁終於釣到一條大海魚,魚撈上岸後,被分割開來,許多人都享受了這條魚的鮮美,而且好長時間都沒有吃完。
這個“放長線釣大魚”的故事,雖然隻是一個寓言,但對我們不無警醒之意。選準適合自己的目標,然後腳踏實地去做。不要被別人的成功所迷惑,那是別人的事情。自己不要去爭一時之得失,計一時之榮辱,更不要為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耽誤了人生大事。
身處大千世界的我們,每時每刻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機會,也會麵臨著種種選擇。如果這些機會和選擇隻是個人的事情,也許就好辦多了。但現實往往不是如此,衝突、競爭也伴隨著我們的每一次機會與選擇。
麵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可能事事爭、處處上,不僅得放棄一些無關宏旨的東西,還必須對一些自己頗為想要但出於某些原因而不能為之的機會忍痛割愛。在一些唾手可得的東西上,以及在一些自己本身完全具有競爭力的機會中,我們也可能會由於某些因素而主動地讓予他人。一句話,我們想要的常常無法完全獲得,盡管它們本來是屬於我們的。
小不忍則亂大謀,那些不懂得這樣做的人,表麵上看,可能爭上了他可能碰到的各種機會,但實際上他可能完全陷於已有的機會中,而失去選擇的主動權。相反,有遠見的人則始終把這種主動權操在自己手中,盡管失去了一些眼前的機會,確實為了達到某一個更高的目標,是出於一種原因的考慮,是一種明智選擇。
做人一定要有寬廣的胸襟,要有遠大的眼光與誌向,不要爭一時之短長、計較眼前的得失。正如一位智者所言,老鷹有時比雞飛得還低,但是人們從未因此而認為雞比老鷹要矯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