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小偉的母親臨死前怕送葬花錢欠債太多,叮囑小偉在她死後不發喪。小偉依囑行事,偷偷葬母。不料走漏了風聲,眾親戚紛紛而至,指著小偉的鼻子破口大罵:“混賬東西,連母親的喪禮費都不肯花,養你這個不孝順的東西有什麼用?”“你不要麵子,我們還要呢!”甚至有的親戚說著就要動手上房揭瓦拆房。最後,小偉無奈屈服,重新舉行了所謂的有臉麵的葬禮。親戚們流著興奮的眼淚竊竊私語:“這下可為我們爭來了麵子,小偉娘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而可憐的小偉卻因此欠下了5000多元的債務。
“死要麵子”似乎已經成為了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最大禍端。多少家境不富裕的人,為了婚禮的盛大隆重而欠下許多的債,因為麵子而一生背上沉重的負擔。卻也有很多富人,不計較臉麵上的風光,對金錢精打細算,從而財源廣進。麵對這樣的差異,難道打腫臉充胖子的人們還不足以反思嗎?
“死要麵子活受罪”,這就是決定窮富的關鍵因素。打腫臉也變不成胖子,即使能“胖”了一時,可又能“胖”得了多久呢?還是趕快找出不足彌補差距,從而拉近自己與富人的距離吧。
不再平庸,提升自己的“可利用”價值
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一個人平庸無奇,沒有長處,就意味著沒有“可利用”的價值,就不會有人願意與之合作,甚至會像甘蔗渣一樣,人見人嫌。所以,要想擺脫平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強自己的“可利用”價值。
“可利用”價值,這個詞聽起來好像過於功利了,而人際關係心理學家認為,互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這個社會是一個相互作用的群體,在你利用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利用著你的價值。雖然我們的社會提倡奉獻和利他精神,但這是一種最高層次的人際交往境界,很難要求所有人都做到這一點。
誰不希望結識那些能力強的人呢?人際交往的最高境界就是互利,而非單方麵的付出或索取。當你發現某個人將會對你有利用價值,而主動去與之建立關係的時候,如果對方發現你不過是個腹中空空的草包,毫無利用價值,那麼想必他對和你做朋友也不會有多大興趣。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抱怨朋友不講交情,不夠朋友。其實,引起抱怨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的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這種需要何嚐不是功利性的呢?由此可見,如果你想贏得朋友,那就必須在你們之間有種互利關係,這是牢固你們關係的一個根本。
以工作為例,有不少人對職場生涯感到心灰意冷。他們有些是在為公司效力了許多年之後,換來的卻是老板冷冰冰的解雇通知。大多數人更是認為自己朝九晚五地賣給了公司,可得到的卻是“老板不重視、同事不理睬”的結果,這些人永遠都隻是小職員一個,沒有多大的成就可言。
其實,這怎麼能全怪老板呢?當你不能再為公司創造利潤,當有更好的人員等著替代你,老板自然會毫不猶豫地解雇你,因為你已經沒有了“被利用”的價值,或者被利用的價值已經非常小。所以,不要一味地責怪老板是多麼殘酷,當你沒有“利用價值”時,你怎麼能期待別人再請你吃飯,再“抬舉”你?有誰會浪費時間去嚼甘蔗渣呢?
那些抱怨老板不賞識自己的員工,實在應該想一想如何讓自己永遠具有被利用的價值,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在每天埋頭努力工作的同時,別忘記了隨時要睜大眼睛,觀察自己在工作崗位上究竟有沒有學到別人無可取代的一技之長。如果沒有,就盡快去創造自己的“可利用”價值吧。
要知道,人們常常說的那種沒有功利性色彩的友誼,幾乎是不存在的。所以,人們不必一味追求所謂的“沒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也不必抱怨別人是多麼勢力,而是應該多想一想如何增強自己的“可利用”價值。
可以假設一下,有一個人,他既不能與你信息共享、情感溝通,也不能與你相求相助,而是一有困難就跑來找你,這樣的人你會和他做朋友嗎?恐怕不會。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索取和奉獻,而是彼此互求互助。所以,要想贏得別人的幫助,或者得到別人的器重,那麼,我們自己首先就要增強自己的“可利用”價值。
人其實不怕被別人“利用”,而是最擔心自己對別人沒有“可利用”的價值。因為這樣的你,已經就破壞了人際交往中的雙贏原則。這種失衡的人際關係是無法讓我們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取得突破的。所以,要想突破平庸的束縛,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不斷創造自己的“可利用”價值。
人際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也是合乎我們社會現實的。自身沒有“可利用”的價值,就注定碌碌無為毫無建樹。所以,不斷增強自己的“可利用”價值是突破平庸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