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好思路是一種境界(5)(2 / 3)

所謂謙卑地出類拔萃,講的是在對目標的追求中要竭盡所能,力求達到出類拔萃的地步,但同時在自我心態、人際關係、社會興趣這些人性的領域應該保持一顆謙卑的心。

我們用謙卑和出類拔萃這樣的兩分法來評判目前社會上那些出類拔萃者,我們發現:那些在人性上冷漠傲慢的成功者很容易遭受人們的冷眼及突然的失敗;而那些在人性上表現出謙卑和愛心的成功者將得到人們加倍的尊敬和愛戴,並因此獲得持續不斷的成功。

老子說,當堅硬的牙齒脫落時,柔軟的舌頭還在,柔軟勝過堅硬,無為勝過有為。學會在適當的時候,保持適當的低姿態,絕不是懦弱和畏縮,而是一種聰明的處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和大境界。

轉動自己的腦袋

找到自己的視覺盲點,可以發現美景,找到自己的思維盲點,可以通向成功。

我國著名畫家吳冠中,1980年到張家界景區寫生,發現了這裏舉世無雙的奇山異水,驚異地發現了這裏比五嶽更為秀麗的景色,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麵前,他深深的折服了。但問及當地居民的感受時,大家都反映平淡,說,這有什麼啊,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子的。吳冠中先生回去後,寫下了《養在深閨人款識》一文,將張家界的優美風景介紹給世人,從而揭開了宣傳開發風景明珠張家界的序幕,使張家界從此走出“閨門”,名揚世界。那麼,同樣是張家界的景色,為什麼當地人們沒有發現他的奇異之處呢?原因就是他們一直生活在這個環境裏,認為世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而畫家走過了無數的名山大川,對這裏的奇異景觀有著不同尋常的欣賞力,所以他能發現張家界的美,並將它展示到外人麵前。

張家界當地的人不能發現身邊美景的原因在於,他們的思維出現了盲點。

醫學角度上的盲點是指,人的眼睛有對光很敏感的細胞,有了這種細胞,人才能看見東西。但是,眼晴裏還有一部分地方沒有這種視覺細胞,這部分就叫做盲點。當物體出現在我們的盲點範圍內時,我們就看不見這些物體。

同樣,我們的思維也有類似的盲點,那就是:對周圍習慣了的事物熟視無睹,不能發現它們的特殊價值和意義,對一些生活中的細節沒有感覺,不能發掘看似平淡中的奇異。

然而不幸的是,很多人都有生活盲點,而正是這種盲點,像螞蟻一樣不斷地蠶食著我們的思維,阻礙著我們邁向成功的步伐。

我們在通向成功路上奮鬥時,也要時時注意身邊的事,所謂事後控製不如事中控製,事中控製不如事前控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善於觀察周圍的事物,找出自己的思維盲點,隻有突破自己的盲點,才可能達到理想的彼岸。

醫學上的盲點,我們通過不斷變換自己視線的角度,來彌補這個盲點。而思維上的盲點,也需要變換思考的角度來彌補。然而思考的角度,並不像視覺的角度那樣容易改變,也因此,這個盲點也就不那麼容易彌補。這就需要我們通過自身的學習,轉換思維方式,進行換位思考,才能突破我們思考的盲點。所謂“外來和尚會念經”,就是說外來的人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看事情,容易發現我們習以為常的毛病。張家界就是因為外人不同的審美角度才被發現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上的舒適區和盲區。我們一旦形成思想上的舒適區,就會形成固定思維,時間長了,就會造成不求創新不思進取的固定模式。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是這樣。一旦形成固定模式,思維就會陷入舊套路,難於創新。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調整自己的思維角度,不斷破除自己的盲點認識,具體來說,就是要使用不同的思維方式,選擇不同的思維角度,突破自己舊有的知識、經驗的範圍。

突破自身認識上的盲區,就意味著思維和工作等各方麵的創新。魯迅就是這樣一個鮮活的例子。魯迅到日本留學,一開始選擇的是醫學,經過幾年的學習,醫學對他來說已形成認識上的一個舒適區。可當他在看到中國人麻木地觀看殺中國人的電影後,意識到治療人身體上的疾病並不能救國時,毅然打破自己的舒適區,轉換視角,突破自身的盲區,創新自己的思維,最終走上了醫治人們思想、喚醒國人精神的文學道路。並成為中國人的精神脊梁。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舒適區和認識盲區。要想有所為,就必須突破盲區,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才能在已有成就上常做常新,取得新的成績。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也一定有原因。假如你還沒有成功,是因為你方法還沒有找對。”陳安之在其《成功的秘訣》一書中這樣告訴我們。所以不要再遲疑,轉動你的腦袋,當你的視覺盲點不是局限在某一範圍的時候,你就會看到你原本在自己視線中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