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選擇了自己喜愛的唱歌事業。經曆過失敗的痛苦,在數年的刻苦學習之後,他終於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並一舉成名。
如果這位歌唱家當初選擇了做教師,而放棄了自己鍾愛但充滿坎坷和艱辛的歌唱之路,那麼世界上也許會多出一個平凡的中學教師,但音樂史上將少一位耀眼的歌唱巨星。
要知道,人的精力和才智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麵麵俱到,追求全部反而一事無成。而什麼也不願意放棄的人,常常會失去更珍貴的東西。如果不能認識到眼前的“失”和未來的“得”,斤斤計較一時得失,那麼也就不要奢求人生的大擁有。古人說“舍得,有舍才有得”,現在的舍棄,正是為了將來的得到。
而生活中所謂的聰明人,在於他懂得如何在舍得之間選擇。
一家建築公司在一項工程施工接近完工時發現還差幾十平方米的石膏板。為了購得相同規格和花色的產品,該公司找到許多供應商和生產商,但都沒有找到同一規格的產品。正在他們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石膏廠的經理知道了這件事,他迅速派人與這家建築公司取得聯係,表示可以專門為他們小批量地生產這種產品。沒過多長時間,這個廠子就生產出了建築公司需要的產品,並送到建築公司的工地上,解了建築公司的燃眉之急。
在一般人看來,這家石膏板廠做的是虧本生意。因為他們為生產這幾十平方米的石膏板,消耗了大量的成本,這與賣幾十平方米石膏板所獲得的利益相比,經濟效益懸殊很大。可這位石膏廠的經理有自己的觀點:這次雖然虧了本,卻架起了他們與用戶之間協作的橋梁,客戶的信賴與支持,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效益。事實也正如此,通過這次交易,建築公司對這家石膏廠非常感謝和信任,從那以後,建築公司的所有石膏用品都是由這家石膏廠提供。並且,建築公司還把石膏廠的信譽向他們的同行推薦介紹,給石膏廠帶來了更多的客戶和收益。
如果一開始石膏廠的經理舍不得眼前的小利,那就無法得到客戶的信任,也就失去了日後長期合作的機會,而這種合作關係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當初損失的幾十倍。
由此可見,在取舍之間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眼光和境界。在充滿競爭的商界立足,必須學會理性地權衡利益得失和藝術的取舍,不要把“取”奉為惟一的信念,更要有“舍”的膽識和氣魄。
人生就像一架天平,而“得”與“失”就像被放在天平兩端的砝碼與物品,要想使天平平衡,隻有使兩邊的重量相等。在人生之路上,隻有正確處理好這“得”與“失”的關係,懂得取舍的藝術,才能讓人生之路平坦而穩定。
要融入群體中
當我們無力改變所處的不利環境時,就去尋找一個可以激發自己更多潛能,提供更多機會的群體,並融入其中。當我們從夜叉群中退出來,站到觀音的隊伍中時,我們將會擁有觀音的神態。
有一位專門為寺廟做雕塑的人,他小時候是個非常漂亮的男孩。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覺得自己的相貌老是在變化,有時候好看,有時候自己都覺得自己都不喜歡自己。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他覺得自己越來越醜,臉部嚴重變形,布滿了的橫肉,像凶神惡煞一般,小孩子見了他嚇得哇哇大哭。他自己更是著急,這樣下去,連自己的家人都會厭惡自己的。於是他四處求醫問藥,找遍了中醫西醫,可都找不到問題的結症,用了各種現代的儀器檢查,也查不出任何毛病。
一天,他遇見了寺裏的方丈,這位德高望重的高僧見他愁眉不展,就問他有什麼心事。他就把自己的苦惱對方丈說了,方丈深思片刻,對他說:“我可以治好你麵貌變醜的病,但是我不能給你白治,你要先為我們寺塑十尊觀音像。”
雕塑師連忙答應了。
於是,他就開始塑觀音像。
半年後,他塑好了十座觀音,然後去找方丈治病。這時,方丈微笑著拿出一麵鏡子,讓他自己看,雕塑師大吃一驚,鏡子裏的人滿臉祥和之氣,容貌端莊。他大惑不解。方丈說:“你的相貌從來沒有改變,變化的是你的神態。你之所以覺得自己變得凶惡醜陋,是因為你前一段時間一直在塑鬼怪夜叉。你在雕塑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模仿了它們的表情和神態,時間長了,你的神態也和夜叉一樣猙獰恐怖。所以,我要你再塑觀音像,在這個過程中,你要不斷地揣摩觀音的神態,潛意識地模仿觀音的表情,於是,你的表情慢慢地調整了過來。治好你病的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身處夜叉群中,就會將夜叉醜陋可怕的表情沉積為自己的表情;而塑造觀音像時,則會模仿觀音的慈悲端莊,使得自己也變得祥和美好。看來,做夜叉相或者做觀音相,跟我們所接觸的是夜叉還是觀音直接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