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奔馳,鼓聲喧天,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宛然如修羅般讓整個歐亞大陸為之顫抖。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之後,立即開始了他的南侵西征。從太平洋到地中海,從西伯利亞到印度平原,從匈牙利到越南,三千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都留下了蒙古勇士的印記。在他和其後代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大陸,曠古絕今的龐大帝國,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變化。
丘處機謁見成吉思汗
丘處機是13世紀初全真道的代表人物。山東棲霞人,全真道創始人王喆的七大弟子之一,曾受金世宗召見,後回到山東,在當地招收信徒,宣揚教義。
貞佑二年(1214),金朝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次年,中都(今北京)落入蒙古軍之手。貞佑四年(1216),金宣宗派東平監軍王庭玉召丘處機前往汴京。明顯地,危急中的金朝政府想借助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的全真道。在金世宗和章宗兩朝,全真大師們都把皇帝的召見當作十分榮耀的大事,但是,這一次丘處機竟拒絕了宣宗的詔命,不肯前往。政治形勢發生變化,全真道的政治態度也相應起了變化。興定二年(1218),金元帥張林以青、莒、密、登、萊、濰、淄、濱等十二州歸宋,山東成了蒙古、金、宋三家角逐之地。金朝再欲召丘處機,道路被張林所阻,不能得。興定三年(1219)八月,南宋使臣來請,丘處機依然不動。當時,一般人都認為丘處機將南行,因為南方奉道之意甚厚,而北方則殺戮太多,況且語言不通,丘處機卻一言不發。金廷將亡,南宋孱弱,精明的全真道領袖不肯把自己的命運同它們聯係在一起,他在審慎地進行新的政治選擇。過了不久,成吉思汗派遣侍臣劉仲祿懸掛虎頭金牌,上麵刻有“如朕親行,便宜行事”幾個字,並帶蒙古隨臣二十名,傳旨敦請,丘處機“留不住”的時候到了。這位七旬高齡的老道士帶上弟子,立即應詔西行,前往中亞謁見成吉思汗,從而揭開了全真道曆史上極其重要的一頁。
向成吉思汗推薦丘處機的是善醫藥又會製作鳴鏑的劉仲祿,他吹噓丘處機已經三百多歲,有保養長生的秘術,以迎合這位叱吒風雲的蒙古大汗的興趣。但成吉思汗不是一個迷信宗教的糊塗蟲,他很善於利用人民對天命的迷信,而自己卻不受天命的擺布。他在獲取大汗地位的鬥爭中,曾巧妙地利用了宗教勢力,他對各種教派均加以利用,而不偏重於任何一教。波斯史學家誌費尼說他“不信宗 教,不崇奉教義,所以他沒有偏見,不舍一種而取一種,也不尊此而抑彼;不如說他尊敬的是各種宗教中有學識的虔誠的人,認識到這樣做是通往宮廷的真正途徑。他一麵優禮相待穆斯林,一麵極為敬重基督教和偶像教徒”。隻要為己所用,他都收留;對全真道和丘處機,實際上也持這種態度。蒙古軍隊攻下金中都之後,成吉思汗於1217年委任木華黎全權處理漢地軍政事宜,自己於次年率師西征,占領了大片地域,以其有限的兵力占據眾多的國家和地區,人民還沒有完全臣服。而叛者眾多,僅僅靠武力削平,勢必耗費實力,遷延時日。在這種形勢下,劉仲祿向他推薦一位有影響的宗教領袖,並稱有“長生之術”,自然正合他的需要。
丘處機應成吉思汗之召也不是偶然的。他的動向與當時的政治形勢有密切的關係。當時,蒙古鐵騎進入中原,嚴重地破壞了農業社會的政治、經濟秩序,兩種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製度與社會習俗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中原地區漢族地主階級渴望擺脫社會危機,穩定社會秩序,但是,金朝政府奄奄一息,南宋政權腐敗衰弱,隻有大蒙古國的力量最為強大,故而漢族地主階級紛紛投靠大蒙古國,他們力圖通過各種途徑對大蒙古國的決策者施加影響。丘處機的中亞之行,正是這種動向促成的。這從耶律楚材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來。耶律楚材歸附蒙古較早,當時隨軍西征。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雖然佛道兩途,但對於成吉思汗征召丘處機一事,耶律楚材卻是積極促成的。他說:“國朝開創之際,庶政方殷,而又用兵西域,未暇修文崇善。三聖人教皆有益於世者。”也就是說,儒、釋、道三者對於蒙古統治者修文崇善都能起作用,而所謂修文崇善指的無疑是穩定社會秩序,接受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這正是當時漢族地主階級的共同願望,耶律楚材也正好為了實現這個願望,才不計較教派之間的分歧,積極推薦丘處機。
全真集團對自己的曆史使命也有所認識。劉仲祿持詔一到山東,丘處機的大弟子、萊州富豪子弟尹誌平就極力勸行,指出:“用全真道拯救斯民的機會到了!”他們進行了認真、充分的準備。劉仲祿與全真骨幹分子在丘處機之前先赴益都,為他預選全真弟子十八人當助手,應聘弟子各有科品,集中了各種人才,劉仲祿本人則是他們的得力顧問。他們每到一處,常有士庶奉香火迎拜,前有客 人引導,王公大人們進詩勉誌。全真道士的行為從來沒有產生如此廣泛而直接的社會影響,他們實際上是代表著中原漢地的各族地主階級去向成吉思汗求情和說教。丘處機在決定西行之後,又憚於荒沙雪原,躊躇不定,但在本集團、本階級利益的驅使下,他終於不顧古稀之年,踏上了漫長的旅程,跋涉年餘。1221年二月,丘處機從宣德出發,越野狐嶺,先向北偏東北行,到呼倫湖,然後沿怯綠連河向西橫穿蒙古高原,越阿爾泰山,然後又沿天山北路一直往西,最後渡過阿姆河。1222年四月,到達成吉思汗行營。當渡過阿姆河時,真人的感覺已是“千山及萬水,不知是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