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是年僅五十四歲的大將木華黎在1223年三月病死在陝西。這一變故對於成吉思汗來說,事前沒有任何征兆,大有點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木華黎一死,金人就得到了喘息,很有可能恢複力量。第二件事也和木華黎的死有關。長期以來,西夏人的內部政治分成親蒙與親金兩個集團,政治立場一直在兩派間搖擺不定。當一名強有力的蒙古統帥去世了,在外部環境上也就失去了一定的製約,這樣西夏很快就倒向了親金的方向。在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前,這一態度就已經有所表現。當時成吉思汗要求西夏派兵一同西征,但遭到了拒絕。權臣阿沙敢不對蒙古使者說:“如果你們大汗的力量不足,就不要做皇帝。”成吉思汗無力兩線作戰,也就把這件事情隱忍了下來。
在木華黎死後,1225年九月,金夏兩國達成正式和約,確立兩國為兄弟國關係,金為兄,西夏為弟,雙方各自保持本國封號。為了防止抗蒙聯盟的出現,成吉思汗就必須出兵了。恰恰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又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這件事情的發生本來可以改變後來西夏的命運,可惜的是阿沙敢不太過傲慢。在蒙古大軍進軍西夏的路上,成吉思汗狩獵的時候,不慎從馬上摔了下來,而且傷得很重。這樣一來,為了等待大汗痊愈,蒙古大軍不得不停止前進。隨成吉思汗一同出征的王妃也遂把親王和各那顏都召集到一起說:“大汗身體的熱度很高。”將領脫欒扯兒必聽後提議暫緩出兵,他說:“西夏是有城池的,不能移動,如今先回去,等大汗的傷養好了,再來攻取也不晚。”眾親王和那顏們也都同意這個提議。成吉思汗考慮到自己的尊嚴,說:“要是西夏看到咱們撤退了,一定會認為咱們膽怯了,我先在這裏養病,差人去西夏,看他們怎麼回答先前說過的話再說。”
蒙古使者來到西夏後問:“你們曾答應做我大汗的右手,但你們卻不去協助我們攻打花剌子模人。現在你們怎麼補償?”西夏君主本來已經準備服罪,權相阿沙敢不卻態度強硬,他說:“如果蒙古人要作戰,可來阿拉善,我在那裏有營盤,我們較量一下!如果你們要金銀絹帛,可以到這裏來取。”
受到如此挑釁,成吉思汗不顧身體的不適,他氣憤地對眾將說:“我雖死也要去問問阿沙敢不。”
1227年春,西夏已被蒙古大軍攻擊得無力還擊,最後一位君主李答應投降,但要求寬限一個月獻城(這很有可能是因為西夏人聽說了成吉思汗的病情)。成吉思汗沒有看到李獻城,就在這一年他病死於靈州。成吉思汗去世後蒙古軍封鎖了死訊,李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投降了。就在獻城的當天,李及西夏王室全部被蒙將脫欒扯兒必殺死。接著蒙古軍隊對中興府進行了屠城,存在了二百四十三年的西夏滅亡了。
成吉思汗病逝前,他已預見到自己的大限將到。臨死前,他把隨軍的兒子和部將都叫到跟前說:“金朝的精兵在潼關,潼關北靠黃河,南據華山,我們如果正麵進攻,難以一下攻破。宋金兩國是世仇,如果假道南宋,宋人一定會同意。
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其精銳,然後從背後發兵直搗汴京。汴京危機之時,金朝必從潼關調兵。而等潼關數十萬軍兵千裏赴援到汴京,人馬必然疲憊,疲憊的兵馬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因此,汴京一舉可破。”後來蒙古大軍滅金的方法正是運用這一策略,可以說是成吉思汗軍事思想在其逝世後的成功吧!
成吉思汗的遺體被兒子們和諸將護送到斡難河與怯綠河的發源地肯特山,他生前選中的地方。在靈柩的護送途中,為防止走漏消息,沿途所遇之人盡被斬殺。下葬後,蒙古人驅趕上萬頭駱駝將附近踏平,派士兵駐守,待來年長草後才走。因此成吉思汗墓地的準確位置無人知曉。
名家回眸
從表麵上看這次戰爭宋朝也取得了勝利,但是實際上,這次戰爭使南宋更加孤立,它直接與蒙古接壤,加速了滅亡的步伐。對於這樣戰爭,朱東潤先生是這樣評價的:這一類的事實,並不足奇。大致在彼時北方漢人的眼中,女真人也是要不得的,所以聽到蒙古人的侵略,多數的人認為是漢人抬頭的機會,這正和北宋會女真滅遼,南宋會蒙古滅金,是一樣的心理。至於遼人既滅而女真之禍更甚於遼,金人既滅而蒙古之禍更甚於金,本來無從逆料,總之,沒有受蒙古之禍的人卻認為是民族複興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