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回眸
對於忽必烈與阿裏不哥之爭,邱樹森在《元朝史話》一書中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忽必烈奪取汗位的勝利,從本質上來說是蒙古統治集團內部“漢法”派戰勝了守舊派,這對於蒙古國最後完成封建化來說是有決定意義的。同時也說明了曆史的規律是不可抗拒的,像阿裏不哥那樣堅持維護舊的統治方式,失敗是注定的;忽必烈能夠順應曆史發展,適應漢族地區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采用原有的封建統治方式,因而在曆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忽必烈建立大元
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子拖雷的第四個兒子,1215年出生,忽必烈童年的時代,正是蒙古鐵騎四處征戰、影響極盛的時候。這樣的戰爭環境熏陶了他仁厚英武、胸懷寬廣、心懷大誌的性格。青年時候的忽必烈聰明睿智,成吉思汗就曾在眾臣麵前這樣誇讚過他:“將有一日據吾寶座,使汝輩將來獲見一種命運,燦爛猶如我再生之時。”曆史證明了當年成吉思汗的話,忽必烈的即位使元朝達到了全盛時期。
蒙古軍進入中原之初,實行殘酷的屠殺政策。凡憑城抵抗的人,城破之日,除工匠外,不問男女老幼貧富順逆,一律屠殺。被擄掠或投降的人,則被大批遷往漠北,能幸運地存活下來的人也是十無二三。在蒙古鐵蹄的蹂躪下,金人統治的中原人口銳減。在1207年,蒙古人進入中原前,金全國有人戶768餘萬戶,而到蒙古大汗窩闊台統治的時期,人口竟然減少到100多萬戶。
從1251年起,忽必烈開始正式經略中原地區。為鞏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忽必烈推行漢法,重用儒士,取得了良好效果。為了維持蒙古帝國的戰鬥力量,就必須保證人口的穩定增長。因此忽必烈首先從農業抓起。他到達中原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奏請蒙哥將原來的稅製加以變更,並且在黃河畔修築五座糧倉,允許百姓直接納粟,起到了軍民兩便的作用。忽必烈還實行了勸農政策,使農業得到恢複和發展。忽必烈稱汗後,在1260年設置十道宣撫司,並規定宣撫使有勸農的職責。從1261年起,忽必烈直接在中樞建立了勸農司,作為勸導督察農事的機構,後改為司農司、大司農司,其主要職責就是“勸誘百姓,開墾田土,種植桑棗”。從1264年起,更把“戶口增,田野辟”作為考核官吏的首要標準。
經過這樣一係列的努力,到1270年以後,中原地區長期遭到破壞的農業生產基本上得到了恢複,有的地方甚至得到了發展。
1253年,蒙哥把京兆地區賞賜給忽必烈作為他的封邑,於是忽必烈在該地設置了京兆從宜府,負責這一地區的經濟開發。忽必烈在鳳翔地區屯田,招募百姓耕種,然後用收獲的糧食換取河東解州的鹽,再開辟嘉陵江的浦運,將換得的糧食供給軍隊。巧妙地將經濟生產和軍事需求結合起來。忽必烈還在京兆地區設立了宣撫司、交鈔提舉司等經濟管理部門,專門負責商業之流通和印製交鈔。
在忽必烈經略中原時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建開平府。開平府營建於1256年,經三年的營造,宮室、城垣初具規模,成為忽必烈統治中原的中心所在。對中原地區治理的另一項重要舉措是忽必烈興儒學,以及對儒士的重用。他遵照窩闊台時期考選儒士的規定,免去儒戶的賦役,修繕了燕京地區的文廟。忽必烈對中原地區的治理為他後來爭奪汗位,一統天下,建立大元,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1259年,蒙哥死在了四川的戰鬥中。忽必烈與阿裏不哥開始了長達五年的汗位之爭。在這場戰爭中,穩定的社會基礎和充足的物質基礎是忽必烈能夠取得最後勝利的一個必要條件。1264年阿裏不哥敗降,其直接原因就是糧絕兵疲。
忽必烈在汗位爭奪中取得勝利以後,隨即揮兵南宋,開始了統一戰爭。戰爭自1267年八月開始至1276年三月宋恭帝出降、南宋滅亡為止,曆時近十年。後又用了三年的時間肅清海上的南宋殘餘勢力。最終忽必烈完成了中華一統,結束了自朱溫篡唐以來華夏大地的長期分裂局麵,成為了中國真正的主人。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從此大蒙古帝國在中國的這一部分以“元”這個名字被載入史冊。
名家回眸
縱觀蒙元曆史,可以把元朝看成是各蒙古汗國的大宗主國。事實上各汗國也是承認這一點的。忽必烈是蒙古帝國最後一位致力於對外擴張的大汗,盡管這種擴張被大海與密林所限製,後期多歸於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