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一代梟雄橫空出世——忽必烈建立元朝(5)(1 / 3)

但比起元朝後期的統治者來說,他的身子仍然坐立在馬背上,而不是沉醉在宏偉的宮殿與高牆裏。忽必烈是蒙古帝國曆史上最後一位值得驕傲的征服者。盡管這位征服者取得汗位的方法不那麼令人信服,但是他卻是改變了華夏大地命運的人。

揮鞭南下——忽必烈滅宋

1126年,金兵進兵北宋,占領了開封,並大肆勒索搜刮,次年四月,金兵北撤,帶走了北宋徽、欽二帝以及全部俘虜和財產,北宋的統治到此結束。1127年五月,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即皇帝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宋高宗。後又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南宋統治集團昏庸無能,內部傾軋,造成政治上的極端腐敗,就在南宋統治江河日下的時候,北方蒙古帝國的崛起更是加速了南宋的滅亡。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後,他們相繼南下滅亡了西夏和金國,並降服大理,完成了對南宋的大包抄。

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在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作了長期的備戰之後,以宋廷拘囚郝經為借口,舉兵南下滅宋。首先攻擊的目標就是南宋防禦蒙古的最重要據點——襄陽。

襄陽地處漢水中遊南岸,與北岸樊城相對,是扼守長江的屏障。金亡後,宋蒙多次爭奪襄陽,但自1239年孟珙收複襄陽以來,蒙古軍一直未能得手。中統三年(1262)忽必烈采用南宋降將劉整重賄襄陽守將呂文德,開榷場於樊城的計策,築土城堡壘於鹿門山,遏製了宋軍南北之援。至元四年開始的滅宋戰爭,也是采用劉整“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如覆襄陽,浮漢人江,則宋可平”的獻策。

至元四年(1267)八月,忽必烈命阿術、劉整攻襄樊,揭開長達六年之久的襄樊保衛戰的戰幕。當時,襄樊號稱城堅池深,兵儲可支十年,兩城相為固守,唇齒相依,廣大軍民以大無畏的氣概,決心與來犯之敵決一死戰。所以在戰鬥的頭幾年,雖然蒙古軍用了築堡壘、造艦船、練水軍、絕援襄糧道等方法,使宋軍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但始終未能攻下。

至元五年(1268)春,蒙古軍以破襄必先破樊,發兵圍攻樊城。宋將張世傑與圍城蒙古軍戰於赤灘圃,失敗。七月,守將夏貴率舟師來援,襲阿術軍於新郢,又敗。秋,賈似道命範文虎來援,至灌子灘,再敗。範文虎輕舟逃走。是年底,襄陽守將呂文德病死,弟呂文煥繼為襄陽守將。

至元六年(1269)春,宋以李庭芝為京湖製置大使,督師援襄樊。範文虎忌李庭芝戰功,致書賈似道:“我將帶兵數萬進入襄陽,一戰便可取勝,但願你不要讓我受命於李庭芝,事成之後,功勞歸你。”賈似道命範文虎從中牽製李庭芝,李庭芝多次要進兵,範文虎都每天攜帶美妾騎馬娛樂,借口朝廷命令未到,拒不發兵。南宋統治集團竟是如此腐敗。

這年年底,忽必烈增派史天澤至前線,他采用張弘範計,在萬山築城以截斷襄陽的西部聯係,在灌子灘樹立木柵以阻止其東部的往來。於是襄陽糧援中斷。

至元七年(1270)夏,各路元軍同時包圍襄陽。六月,範文虎軍抵鹿門,大敗,他乘夜逃遁,戰艦及輜重全部被元軍俘獲。

至元八年(1271),襄樊已被困五年,城中特別缺少鹽薪布帛。李庭芝屯郢,知襄陽西北有清泥河,源於均州、房州,於是造輕舟百艘,裝載貨物,募民兵三千,由民兵部轄張順、張貴率領,準備冒死突破元軍防線,支援襄陽。這是一次極大的冒險,所去者必是九死一生,但三千民兵,人人感奮。至夜,順流入江,元舟封鎖江口,無隙可入,張順等斬斷元軍所設鐵鏈,轉戰百二十裏,元軍不敢交鋒,黎明抵達襄陽城下。城中軍民得知張順等來到,踴躍過望,勇氣百倍。可惜,張順中箭犧牲。張貴又遣二民兵,泅水去範文虎處,約定郢州發兵夾擊。至約定日,張貴率軍突破元軍防線,不料範文虎失約,張貴重創數十處,被元軍俘獲,不屈而死。張順、張貴援襄事件,十分悲壯,他們雖然犧牲了,但這種鬥爭精神卻一直激勵著南宋軍民的抗元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