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一代梟雄橫空出世——忽必烈建立元朝(5)(3 / 3)

張世傑,範陽(今河北涿州)人,原是金將張柔部下,張柔降蒙,他投宋,為呂文德部屬。在曆次戰鬥中作戰勇猛,抗元堅決。鄂州失陷後,他領兵入衛,途中收複饒州。

文天祥,名雲孫,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以狀元任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勤王詔下後,他把全部家資用作軍費,領兵至臨安,宋廷命其駐平江。時元軍已破常州,入獨鬆關,前鋒抵達皋亭山(今杭州東北三十裏)。陳宜中命文天祥棄平江、守餘杭。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由張世傑率領,背城一戰,帝後人海逃難。但南宋朝廷無心抵抗,未久,陳宜中逃奔溫州,張世傑領兵南下。

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宋廷遣宗室趙尹甫、趙吉甫等攜傳國玉璽及降表赴元營,降表稱:“痛自貶損,削帝後,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北、二廣、四川見在州郡,謹悉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不忍臣祖宗三百年宗社遽至殞絕,由賜裁處,特與存金,大元皇帝再生之德,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誌。”伯顏接受了南宋降表,謝後命文天祥以右丞相兼樞密使銜赴元營請和。文天 祥在皋亭山與伯顏抗爭,伯顏將其拘捕,押解至鎮江。二月,趙正式上表投降,元改臨安為兩浙大都督府,命忙兀台、範文虎等入城接管,至此,南宋滅亡。三月,伯顏入臨安,趙、全太後和稍後病愈的謝太後都被押送至大都。

在伯顏占領臨安的同時,江東、江西、湖南諸路也多半被元軍占領,但是各地的抗元鬥爭仍在繼續進行,其中特別是揚州、潭州、台州等地軍民的抗元鬥爭更是英勇堅強、悲慘壯烈。

守衛揚州的抗元英雄李庭芝,早年曾是孟珙的部下,孟珙死後,在揚州駐守多年。襄陽失守前,蒙古軍隊曾企圖攻占揚州,但李庭芝一麵堅壁固堡,招收流民,組織防禦,一麵修築民房,免除稅收,恢複鹽業等生產;襄陽危急時,他曾率軍前往支援,卻遭範文虎等人排擠、拒絕;襄陽失陷後,元軍大舉圍攻揚州,當時賈似道兵敗如山倒,沿江諸郡,或降或遁,獨李庭芝堅守的揚州,依舊巍然屹立,元朝派南宋降人前來招降,他一概殺叛焚書,態度十分堅決。臨安失陷後,謝太後和趙曾兩次以詔書命他投降,並無恥地聲稱:“現在我們都已臣服,你還為誰防守?”李庭芝以射殺來使作為回答。

李庭芝在揚州人民的支持下毫不動搖。當時高郵、寶應、通、泰、真州也都是繼續堅守著,並以糧援揚。元軍在揚州周圍設南北兩營,早晚合哨,死死圍困,但各地人民仍不顧危險,趁哨過之時,以物資支援守揚軍民。元軍攻揚主帥阿術,驅使夏貴的降兵到揚州城下以示夏貴已降,又派使者來招降,被李庭芝殺了;阿術又奉詔赦他殺使、焚詔之罪,勸他投降,又遭拒絕。由於揚州周圍州縣相繼失陷,城內糧盡,有的士兵烹子而食,仍然堅持每天苦戰,鬥誌十分昂揚。

至元十二年(1275)七月,益王趙昰詔李庭芝南下會合。李庭芝命朱煥守揚州,自率七千軍隊經泰州入海。不料,朱煥以城投敵,李庭芝等被圍於泰州,被捕犧牲於揚州。

其他各地人民的抗元鬥爭也在繼續堅持著,並給予元軍以沉重的打擊。

至元十二年(1275)三月,元軍阿裏海涯攻占嶽州(今湖南嶽陽)後,沙市人民死守小城,城破被屠。次年正月,潭州守將李芾率領軍民奮起抗敵,經過激烈搏鬥後,城被陷,李芾等英勇犧牲。

在廣西,當地漢族和少數民族軍民團結起來,保衛家鄉。邕州兵攻了三個月,前後百餘戰,守衛的將士死傷慘重,但仍不願投降。阿裏海涯、忽必烈前後以高官厚祿引誘馬塈,均遭拒絕。外城破,馬塈又率戰士守內城;再破,巷戰而死。其部將婁鈐轄還死守月城十餘日,最後自燃火,二百五十名戰士與月城同歸於盡。靜江人民也遭到殘酷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