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淮,自從夏貴投敵後,兩淮人民奮起抵抗。鎮巢軍人民不堪元朝鎮戍軍的荼毒,在鎮巢守將、家童出身的洪福領導下,盡殺戍兵,起義反抗。終因元軍和叛將夏貴的鎮壓而告失敗。至元十四年(1277)四月,淮人張德興等起兵反元,收複黃州、壽昌軍,勢力波及湖北,並打死了鎮壓起義的叛將鄭鼎。趙義一直堅持封九月才失敗。
四川軍民從1234年蒙古入境,到至元十五年(1278)合州失守,進行了四十多年的艱苦鬥爭。1259年,蒙古合諸道兵攻要塞合州,被擊退。中統四年至至元元年(1263年至1264年),合州守將張玨組織了多次反攻,痛擊敵人。至元四年(1267),蒙古軍數萬人進攻合州,也為守軍擊退。以後又長期牽製了一部分蒙古軍隊,支援了襄陽的保衛戰。到至元十二年之後,元軍在擊敗了南宋主力之後開始大舉進兵四川,並包圍重慶,張玨等率兵支援,並重創敵軍。到至元十四年後,四川許多州郡在頑強抵抗之後,相繼失陷。至元十五年,元軍攻陷重慶,張玨率軍巷戰,不支,以小舟走涪州,不幸被捕,在解送元京途中自縊殉職。
臨安投降前夕,益王趙昰、廣王趙昺逃到溫州。至元十三年五月,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這年夏,文天祥在被元軍押送至真州途中脫逃,經商郵航海至溫州,旋即趕赴福州,被趙昰任命為右丞相,與張世傑、陸秀夫等抗元將領會合在一起。當時,元軍已占領廣州,李庭芝等所固守的兩淮地區已經淪陷,四川張玨等所固守的重慶地區也陷入重圍,元軍對南宋的包圍圈越來越小,但文天祥仍抱著“但今身未死,隨力保乾坤”的決心,竭盡全力以圖收複失地。
這年冬,文天祥率軍入贛,相繼收複寧都(今江西寧都)、雩都(今江西於都),江西許多地方起兵響應,一時軍心大振。但是浙江與福建方麵的戰事卻十分不利。十一月,趙昰由海道走泉州,又走潮州。宋福建招捕使王積翁叛於福州,招撫使蒲壽庚叛於泉州。
至元十四年(1277),文天祥、張世傑等在江西、廣東等地與元軍激戰。
廣東、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人民紛紛起兵配合。特別是福建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吊眼、許夫人等,率領漢、佘各族人民,也投入了反元鬥爭,使南宋的兵勢稍有振作,給元軍以不小的打擊。許多抗元軍民,繼續寫下了壯烈的詩篇。福建興化(今福建莆田)的軍民在守吏陳文龍率領下,拒絕向元軍招降,斥責勸降的叛徒,發動兵民固守小城,城破被捕,不食而死。他的兒子陳瓚又召集義兵五百人響應張世傑,攻複興化,堅持了七個月之久,在重創來犯的敵人之後,又進行了巷戰,最後壯烈犧牲。是年底,趙昰逃至香山(今廣東中山),又逃至謝女峽。
至元十五年(1278)初,趙昰逃至廣州,又逃至硐州(今廣東硐洲島)。四月,趙昰死,趙昺即位,及至五月,改年號為祥興元年。六月,移駐廣東新會海中壓山,元遣張弘範率水陸之師二萬南下,沿海漳、湖、惠、潭、廣、瓊諸州相繼被陷。十二月,文天祥被捕於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張弘範等人千方百計要挾文天祥投降,均遭文天祥嚴詞拒絕,並在招降書上留下了不朽的詩篇——《過零丁洋》。
後來張弘範不得不把他押送至大都,至元二十年(1283)正月,文天祥被殺,死時年僅四十七歲。他在臨刑前作讚詞一首:“孔日成仁,孟日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至元十六年(1279)正月,張弘範率元軍抵壓山,張世傑聯結戰船千餘作水砦,為死守計。元軍封鎖海口,宋軍被困,士兵舀海水解渴,紛紛嘔吐。元軍用火攻,被宋軍擊退。二月六日,元軍發起總攻,突破宋軍陣腳,宋軍大敗。陸秀夫見不可逃脫,抱衛王趙昺投海死。宋將士家屬紛紛投海殉難。張世傑擁楊妃衝出重圍,準備召集舊部,尋找趙氏後裔,再圖恢複。不幸遇台風,戰船覆滅,溺死在平章山下,南宋的殘餘部隊最後被元軍消滅。都與察合台後王在河中等地爭鬥之機,命那木罕率領嶺北諸王之軍進駐阿力麻裏,不斷增給軍馬、器甲,後又遣右丞相安童以行中書省、樞密院事前往輔佐那木罕,監督諸軍,加強對海都的進攻。至元十三年(1276)冬,從軍諸王昔裏吉、脫脫木兒(拖雷庶子歲哥都之子)、明裏帖木兒(阿裏不哥之子)等叛。昔裏吉等人本來都是阿裏不哥的擁戴者,對忽必烈奪取汗位一直怨恨在心;忽必烈又使他們聽命於那木罕,還要受安童的鉗製,於是更加憤憤不平。這時在脫黑帖木兒策劃下起兵反叛。叛軍擁戴昔裏吉為主,乘夜襲擊那木罕營,抓住那木罕、闊闊出和安童,將那木罕兄弟送到術赤兀魯思忙哥帖木兒汗處囚禁,將安童送到海都處,並回師嶺北,攻掠和林地區,取祖宗大帳,嶺北諸王包括東道斡赤斤後裔多卷入這場叛亂,或暗中支持。忽必烈急遣伯顏丞相統領蒙古、漢軍北征,打退昔裏吉等叛王的進攻,隨即以侍衛諸軍戍守和林、稱海等地,屯田實邊。至元十八年(1281),皇太子真金和伯顏再次奉命巡撫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