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盛世繁榮的“黃金帝國”(1)(1 / 3)

元朝在忽必烈的統治期間,實現了空前的統一,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呈現出一派強盛的局麵。元朝在中華大地上創造了另一個奇跡,不過這個奇跡不是戰無不勝的鐵騎,而是無可比擬的繁華。可能,元朝稱不上是一個黃金國,但是它所綻放出來的光芒比黃金更加奪目。

世界性的大都市——元大都

13世紀初,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四次南下,圍攻金中都(現北京),在1214年,將中都攻陷,一把火毀了金朝苦心經營了63年的都城。

四十餘年後,忽必烈派遣劉秉忠來燕京相地,決定放棄以現宣武區為中心的金中都舊址,而在其東北的金代的瓊華島離宮,即現在北海公園為中心興建新都。

元大都,突厥語稱“汗八裏”,即汗城、帝城的意思。又稱哪吒城。忽必烈即位後將燕京(今天的北京)升為都城,以便於控製漢地,所以燕京就成了元朝的大都。而原來的都城開平仍保留都城的地位,一來方便聯絡草原諸王,同時也滿足了大汗的生活習慣。忽必烈時,冬在大都,夏則在上都(開平)。

元大都始建於1267年,建造的地點選擇在了金中都舊城東北的海子一帶的曠野上。選擇這裏的原因是因為按照蒙古人的習俗,騎馬或步行經過一個安置過斡爾朵留有燒火痕跡的地方是不吉利的,所以在亡金宮闕的廢墟上重建新宮,就是一種禁忌。

大都的建設曆經26年。1267年初,正式興工築城。四月,做宮城,1268年十月宮城初步建成。1272年二月,忽必烈下令將中都改為大都。1274年正月,宮闕告成,忽必烈在禦正殿受百官朝賀。四月,開始建東宮。1276年外城築成。1281年,開掘城壕。1285年二月才詔舊城居民遷入了新的都城,並按照財產多少、官職高低占地起宅,一分宅基地以8畝為限,剩下的地方,留給百姓建房。到1287年,築城工程全部完工。1293年連接大都和通州的通惠河竣工,標誌著大都建設的完成。

元大都建成之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宏偉繁榮的城市,大都城呈規則的矩形,南北略長。城中心點在積水潭東岸的中心閣。外城周長28600米,設城門11座。皇城位於城南稍偏西,周圍約20裏。宮殿建築主要分為大明殿、延春閣及東 宮3組。前兩組建築分布在從城正南門麗正門直達鍾鼓摟、中心閣的正南北向的中軸線上。

元大都城市和宮闕的設計、布置體現了漢蒙文化的結合。在城池、宮闕、社廟的整體布局上,都依據《周禮·考工記》中記載的原則。宮闕的建築風格、形製與命名則本於漢製。城門、坊名都來自《易經》。但殿廷內的陳設布置又具有蒙古斡爾朵的特色。如大明殿,殿中設七寶雲龍禦榻,又設皇後座位,兩旁則諸王、百官、怯薛官侍宴坐床重列。入門處置木質銀裏漆甕一座,高一丈七尺,可貯酒50石。丹墀前種有一種從漠北引種的“思儉草”,提示即位的統治者不要忘記大草原。

元大都是14世紀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一座具有國際性大都市性質的城市。元大都與一般的城市不同,除了皇城、內城和外城外,還有城外的附郭。在附郭內居住著往來各國的商人,並建有各國使者的專邸。因此在元大都內居住了眾多的外國人。為滿足城中各色教徒的宗教信仰需要,專門為他們提供宗教服務的星者巫師就約有5000人。元大都的貿易相當發達,據馬可·波羅說:

“百物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之不息。”來自各國的巨價異物以及其他商品在這裏的買賣情況,是當時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無法比擬的。

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述:在大都市場上做生意的不但有中國境內南北的豪商巨賈,而且還有遠自中亞、南亞的商人,“凡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特別是印度的商品,如寶石、珍珠、藥材和香料”。“根據登記表明,用馬車和馱馬載運生絲到京城的,每日不下一千輛次。”元大都城和境內外其他地區的這種經濟關係,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其作為封建社會都城的經濟特點。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就像今天高呼的口號一樣,元大都的繁華,不僅僅是因為其所實行的重視商業的政策以及當時手工業的發達,更源自當時元朝科學技術的發達。

在我國科學技術史上,元朝是科學技術繁榮發展、各種發明創造層出不窮的重要時期。天文學、數學、醫學與本草學以及技術科學的許多部門都取得了新成就。

棉織業的發展是元代手工業中的一個顯著的成就。成宗元貞年間,流落在 崖州的鬆江婦女黃道婆,返回鬆江,帶來崖州黎族人民的棉紡織技術。黃道婆教鬆江人民製作扞、彈、紡、織的工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摯花等技術,織成生動如畫的棉布。鬆江成為江南產布的名地,鬆江棉織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印染業。孔齊《至正直記》說:鬆江能染一種青花布,用木棉布染印,青文洗浣不脫,並說這種青花布,染印蘆雁花草,宛如一幅苑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