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密切的政治關係,為元代中國與伊朗及阿拉伯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的廣泛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正是通過旭烈兀的西征將中國人的火藥武器,通過波斯、阿拉伯等國家傳入了歐洲。旭烈兀在西征過程中還帶去了許多精通天文曆算的學者,如屠密遲在伊朗天文學家納速剌丁途昔編纂《伊利汗天文表》時,就曾向他傳授過中國的天文推步術。伊利汗國的丞相拉施都丁還在奉命編纂《史集》的過程中也向中國天文學者請教了東方的天文曆法。總之,伊利汗國在東西方文化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
名家回眸
13世紀蒙古勢力的興起與對外擴張,掃清了歐亞大陸廣袤地域眾多國家的此疆彼界,開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時代。作為龐大的蒙 古帝國的一部分,元朝除與西北藩各兀魯思保持著密切交往外,與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往來也很頻繁。陸路交通的暢通,航海技術的發達,使元朝在對外方麵超過了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朝代,不論是所達區域,還是交流規模,都堪稱曆史上極盛的時期。
元朝的商業與交通
元朝商業
四分五裂的中國在元朝時得到了空前的大統一,在這種情況下,農業、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得到了發展,統一的貨幣在全國流通,元代的商業也很活躍。但國內外貿易主要控製在政府和貴族、官僚、色目商人手裏。
元時在全國範圍內使用了紙幣,全國貨幣實現統一,促進了經濟交流,商業也得到了發展;但元朝統治者通過濫發紙幣彌補財政赤字,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又起著阻礙作用。
政府對國內許多商品采取專利壟斷政策,其形式各不相同,部分金、銀、銅、鐵、鹽等,由政府直接經營;茶、鋁、錫和部分鹽等,由政府賣給商人經銷;部分金、銀、鐵等礦業,以及酒、醋、農具、竹木等,由商人、手工業主經營,政府抽分。天曆年間,鹽課鈔年收入達766萬一千餘錠,約為全國財政收入之半。民間貿易收商稅,大體三十取一。
1277年(至元十四年),元開始在各口岸設立市舶司經營海外貿易。市舶司初建時,仍遁南宋舊製治事,其間奸弊叢生。市舶官吏貪贓枉法,直接影響了國家的市舶收入。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朝政府著手製定市舶法則,1293年頒布“整治市舶勾當”。延佑元年(1314),又頒布了新的市舶法則二十二條。市舶法則對市舶司的職責做了明確規定,包括辦理船舶出入港的手續、舶貨的檢驗收存、 舶貨的抽分和納稅等等。市舶司由行省管轄、每司設提舉兩人。征收舶稅和市舶抽分時,往往有行省高級官員前往督察。元朝政府原定市舶抽分額為舶貨精品十中取一,一般舶貨十五取一,後在抽分之外又規定了三十取一的舶稅。
1314年(延佑元年),元朝政府提高抽分額,精品十中取二,一般舶貨十五取二。市舶抽分和征收舶稅,成為元朝政府的重要財源之一。因市舶法則較嚴密,抽分征稅苛刻,所以舶商“漏舶”(不按規定交納抽分和舶稅)之弊十分嚴重,元朝政府曾一度禁止民間市舶,改為官府出資造船,以期壟斷海外貿易,所得利潤官府取七成,經辦人取三成。但這種方法未能奏效,隻好取消市舶之禁。
當時與中國建立海道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數以百計,進口的舶貨種類繁多。經市舶司允許出口的商品則主要是紡織品、陶瓷器等日常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