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盛世繁榮的“黃金帝國”(3)(1 / 2)

貴族、官吏和寺院依靠他們的特權也從事經商活動。色目商人資金雄厚,善於經營,因而出現許多大商賈。他們發放的高利貸叫“斡脫錢”。一般民間商人多為小商小販,他們處境艱難;少數漢族大商人,也有獲得巨額利潤的。鹽商致富者尤多,時人有“人生不願萬戶侯,但願鹽利淮西頭;人生不願萬金宅,但願鹽商千料舶”之說。

與中國有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很多,據汪大淵《島夷誌略》記載,中國商人到過的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各沿海國家和地區達97個之多。自慶元到高麗、日本的航線暢通,貿易規模很大。陸上與國外貿易也很發達,主要通過欽察汗國與克裏米亞和歐洲各國建立聯係,通過伊利汗國與阿拉伯國家建立聯係。

中國出口的物資有生絲、花絹、緞絹、金錦、麻布、棉花等紡織品,青白花碗、花瓶、瓦盤、瓦罐等陶瓷器,金、銀、鐵器、漆盤、席、傘等日用品,水銀、硫黃等礦產品,白芷、麝香等藥材。從亞非各國進口的商品,以珍寶、珍珠、象牙、犀角、玳瑁、鑽石、銅器、豆蔻、檀香、木材、漆器等為主。

國內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原有的一些大城市有所發展。

內地出現了一批新興工商業城市。邊疆地區也有新興的城鎮。京師大都號稱“人煙百萬”,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馬可·波羅說:“應知汗八裏(即大都)城內外人戶繁多……郭中所居者,有各地來往之外國人,或來貢方物,或來售貨宮中……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百物 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之不息,僅絲一項,每日入城者計有千車……此城為商業繁盛之城也。”大都城內有米市、鐵市、皮毛市、馬牛市、駱駝市、珠子市、沙棘(珊瑚)市等,商品豐富。

當時和中國有海上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據記載,菲律賓以南以西的沿海國家和地區就達97個,最遠處到達非洲今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島。當時,東南亞海上的貿易主要掌握在中國商人的手裏。當時要想從印度經海路到達中國的話,就隻能乘坐中國的船隻。

元朝鈔法和斡脫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如漢代白鹿皮幣,唐代飛錢,宋代交子、會子,金之交鈔、寶鈔等。但隻限局部地區流通,而真正在全國範圍使用紙幣,應始於元中統元年(1260)。這一年發行統一鈔票,代替其他舊幣。元代紙幣可以分兩類:一類為交鈔,又稱絲鈔,以絲為本位,以兩為單位,絲鈔二兩值銀一兩;一類為中統元寶鈔,簡稱中統寶鈔或中統鈔,以銀為本位,中統鈔通行最廣,使用最久。至元二十四年(1287)又發行至元寶鈔,與中統鈔並行流通。各路設交鈔庫為兌換機關,因政府有貯銀作本金,準許民間用紙幣兌換金銀,初期印數有限,元政府對物價的管理又很嚴格,故紙幣信譽很高,甚至一直流通到今越南、泰國和南洋一帶,波斯、印度、高麗、日本還競相仿效,影響遍於世界。

鈔法的推行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穩定了經濟,加強了政治統一的局麵。

武宗初年,至元鈔的準備金已動用殆盡,國庫空虛。1309年海山乃讓尚書省議決變換鈔法。九月,正式下詔頒行至大銀鈔。至大銀鈔與至元鈔並行,同時廢中統鈔。至大銀鈔鈔麵以銀兩為文,自二兩至二厘分為十三等。廢中統鈔後限持中統鈔者一百日內到銀庫換取至大銀鈔。一兩準金一錢、銀一兩、至元鈔五貫。

後尚書省又鑄大元通寶和至大元通寶兩種。文曰至大通寶者,一文準銀鈔厘;文曰大元通寶者,一準至大通寶十。變換鈔法,以銅錢、紙錢並行,造成輕重失宜,物價飛漲,金漲十五倍左右。仁宗即位後不久,即廢止至大銀鈔和銅錢,重行至元鈔與中統鈔。但在順帝至正年間,由於濫發紙幣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騰貴,由物重鈔輕演變到以物易物,到1356年以後,公私所積之鈔都不能使用,人們視鈔為廢紙。鈔法的敗壞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鈔法的推行使貨幣流通遍及全社會,也使借貸現象日漸嚴重。於是,元統治者利用斡脫從事商業壟斷和高利貸剝削。斡脫就是經營高利貸商業的官商。從成吉思汗起,大汗、諸王、公主、後妃都各自設置斡脫,提供本銀,委托他們經營商業,發放高利貸,坐收巨利。斡脫放的高利貸稱斡脫錢。斡脫錢的年利息為百分之百,第二年則本生息,息轉本,年年倍增,十年本利達1024倍,稱“羊羔兒利”。忽必烈統一全國後,政府對斡脫勢力既保護又限製,他設立斡脫所保護高利貸,甚至政府公開撥給鈔本,讓某些政府機構經營取利,作為行政經費,促使高利貸資本不斷擴大。高利貸的盛行,加速了元代城鄉經濟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