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曠古爍今的文化盛宴——輝煌的元代文化(1)(1 / 3)

元朝的統一打破了不同區域內文化之間的隔離,使不同的文化彙聚到一起,相互得到了交流和融合。正是由於這樣的融合,使元朝為世界奉獻了一場曠古爍今的文化盛宴。

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由詩詞發展而來的新詩體,雜劇是一種包括歌唱、音樂、舞蹈和完整故事情節的歌劇。通常所說的元曲,主要是指雜劇。

元雜劇是繼漢賦、唐詩、宋詞之後中國文學、戲劇史上的又一枝奇葩。它是綜合了初期的歌舞劇、滑稽劇和講唱文藝兩個重要因素而形成的一種綜合性舞台藝術,是中國戲劇正式形成的標誌。

我國唐朝時已經有了戲劇的雛形。到了宋、金時期又有了進一步發展,宋代的一些城市裏已經有許多民間藝人在戲院裏進行說唱表演。宋金時期盛行一種“諸宮調”,就是有說有唱而以唱為主的演出形式,唱的部分是把多種宮調連綴在一起。元雜劇就是在這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元雜劇是一種綜合的戲劇藝術,它把歌曲、賓白、舞蹈動作結合在一起,歌曲按一定的宮調和曲牌歌唱,是按規定韻律、富有抒情性的新詩體:賓白包括人物的對白、獨白,一般都用當時通俗的口語;動作叫“科”,是角色的動作表情。曲詞一般由一個演員(男的稱“正末”,女的稱“正旦”)演唱,通過它抒發主人公的心情,表現主人公的思想性格,描繪環境,渲染氣氛。反麵人物和次要人物靠簡短的賓白來勾畫麵目。元雜劇大部分有四折(或加一楔子)演完一個完整的故事。

元雜劇的作者大部分是下層知識分子,元朝前期沒有科舉製度,他們失去了通過科舉當官的希望,就從事話本、諸宮調、雜劇的創作和演出。因為他們組織創作的專業團體叫“書會”,這些劇作家也就被稱為“書會才人”。他們的社會地位較低,生活在城市市民中,作品中充滿了生活氣息,很受廣大市民歡迎。

元雜劇分前後兩期。前期從13世紀50年代到14世紀初,這是元雜劇的鼎盛時期。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康進之、高文秀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劇作家。當時雜劇的中心在大都,這些作家都是北方人,主要是大都人。14世紀初 以後,戲劇中心南移到杭州,後期的雜劇作家有鄭光祖、喬吉、宮天挺、秦簡夫等,他們大部分是南方或寄居於南方的作家。元代後期的雜劇不像前期那樣富有現實主義,比較追求曲辭的典雅工巧。據記載,元代一共創作了雜劇五百多本,現在保存下來的有136本。見於記載的劇作家有二百多人,最著名的有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鄭光祖等。關、馬、鄭、白被譽為“元曲四大家”。

白樸是陝州(今山西河曲附近)人。他的作品以愛情喜劇《牆頭馬上》最著名。它和《西廂記》相似,也是歌頌男女自由戀愛、反對封建禮教的。戲中的主人公李千金敢於和她公公作鬥爭,最後終於和裴少俊重做夫婦。

王實甫是大都人。《西廂記》是王實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描寫張生和崔鶯鶯戀愛故事的戲劇。作者歌頌了這一對青年男女為爭取婚姻自主,衝破封建禮教束縛的鬥爭精神,無情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性。《西廂記》是一部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的優秀作品。

鄭光祖是元代後期的雜劇作家,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他的代表作是根據唐人傳奇《離魂記》改編的《倩女離魂》。劇本通過張倩女靈魂出殼追隨王文舉進京的浪漫主義情節,突出地表現了在封建壓抑下青年婦女追求愛情婚姻自由的強烈願望。張倩女既有崔鶯鶯的溫柔深情,又有李千金的勇敢堅定,是獨具特色的。這個劇本和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牆頭馬上》一樣,都是元代著名的愛情劇。

關漢卿(1220~1300)原籍山西解州(今山西運城西南),後流寓河北祁州(今河北安國)伍仁村。據傳說曾任元太醫院尹。還有傳說他為金遺民。

他畢生致力於戲劇活動,常自編、自導、甚至親自參加演出,具有豐富的舞台經驗。他善於從民間汲取生活素材和語言詞彙,因此,他的戲劇內容充實,藝術技巧運用嫻熟,創作雜劇六十餘種,占金、元雜劇現知劇目十分之一強,後人將其列為元曲四大家之首。其劇作通過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廣泛而又深入地反映出元朝統治下的極端黑暗混亂的曆史環境和不合理的社會製度,塑造了眾多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人民特別是婦女的苦難生活和思想感情。現存雜劇十三種,其中以《竇娥冤》影響最為廣泛。

他的《竇娥冤》等劇作在1838年以前就被譯為英文傳誦。現存的套曲有十餘 套,小令五十餘首。其劇作對元雜劇和後來的戲曲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5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是大都創作劇本和唱本的團體——“玉京書會”裏最優秀的元曲作家。由於長期與市民接觸,對社會現狀很了解,因而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現實主義內容。他不僅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而且會下棋、踢球、歌舞、演戲、吹彈、做詩,與藝人往來密切,常常與著名藝人朱簾秀一起粉墨登場。關漢卿共創作了63個雜劇,現在保存完整的隻有12個劇本。悲劇《竇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