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最出色的代表作。
元雜劇有大量以水滸故事為題材的作品,至少有33部,流傳下來的有十部,其思想內容大都是描寫水滸英雄淩強扶弱、除暴安民的英勇事跡,歌頌他們主持正義、“替天行道”、為民除害的俠義行為。康進之的《李逵負荊》,以民間流傳的故事為素材,描寫了李逵主持正義、不怕官府和地痞流氓的英雄本質,又刻畫了他粗中有細、知過必改的性格。故事情節曲折,有著自己顯著的藝術特色。
散曲又叫“清曲”、“樂府”;包括小令、套曲兩種主要形式。它是在金代的俗謠俚曲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蒙古等少數民族的樂曲,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韻文形式,是不同於傳統詩詞的一種獨特的詩歌樣式。開始主要流傳在北方,故也稱北曲。
小令又被稱為“葉兒”,原是民間流行的小調。小令是散曲中最早產生的體製,它比套曲更為盛行,作品數量約九倍於套曲。一般地說,小令是單隻曲子,句調長短不齊,有一定的腔格,而幾乎每句都要押韻。在本調(正字)之外還可以加襯字。在語言的表達上更加活潑生動,小令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在散曲中居主要地位。
套曲也叫套數,是由兩者以上同一宮調的曲子連綴而成的組曲,一般都有尾聲,並且全套通押一韻。套曲篇幅較長,適於表現比較複雜的內容,既可抒情,亦可敘事。散曲中還有介於小令和套數之間的“帶過曲”,通常是三個以下單隻曲子的聯合,但必須是同一宮調,同押一韻。此外,還有“重頭小令”,是由同題、同調,內容相連,首尾句法相同的若幹隻小令聯合而成。每首小令可不同韻,每首可以單獨成立。總之,散曲比起傳統詩詞來,更加靈活多變,對仗形式也比較自由。但它是有嚴格格律的倚聲填詞的詩歌形式,所以在某些方麵比詩詞還有更多的限製。
白樸是這一時期很有才華的散曲作家。他的散曲主要內容是詠唱男歡女愛、 感歎人生無常和描寫自然景色。他的作品筆調明朗,色彩鮮明,他的那首《天淨沙·秋思》,描寫秋天景色,別開生麵,獨具一格。白樸是金代遺民,又終生不仕於元,所以在他的散曲中還充滿著對故國衰亡的感歎。在發泄不滿、怨憤和牢騷的同時,不免有些消極悲觀的情調。
關漢卿的散曲大部分內容是寫離愁別恨、男女戀情。他特別長於對女性心理的刻畫,形象鮮明、細致入微。其寫景作品也很成功。他的代表作是《南呂一枝花·不伏老》,可以看作是他自己思想性格的自我表白,曲辭自然,比喻生動,是他散曲中的優秀篇章。但他創作散曲的成就遠不如他的雜劇。
馬致遠在前期散曲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就收有其散曲作品120多首,比關漢卿、白樸現有散曲的總和還要多。馬致遠是個政治上很不得意的文人,是“困煞中原一布衣”。他有“九天雕鶚之誌”,但“恨無上天梯”,隻落得退隱山林,寄情詩酒。他的《北雙調夜行船·秋思》是一首充滿憤激和厭世之情的套曲,最能反映他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態度,是他“歎世”
題材的代表作。他極端厭惡追名逐利的官場和市儈,罵他們如“蟻排兵”、“蜂釀蜜”、“蠅爭血”,自己則滿足於“竹籬茅舍”“東籬醉了也”,充滿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這篇套曲,顯示了作者在造句用字、聲調和諧等方麵的功力,苦心錘煉的功夫見於字裏行間。馬致遠描寫景物的代表作是《天淨沙·秋思》小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以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寫出秋天的蕭瑟,形象地表現出天涯遊子的淒涼情感。馬致遠的散曲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語言清新俊麗,寫景抒情自然逼真,他的散曲藝術成就最高,是元代散曲大家。
散曲興盛期是元代大德四年後,散曲創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張可久、喬吉、貫雲萬、睢景臣是主要作家。他們當中有些是專攻散曲的專業作家,寫出了不少好的作品,在數量上多於前期。有的作品繼承和發揚前期散曲通俗直白、生動活潑的特色,像睢景臣的《高祖還鄉》、張養浩的《潼關懷古》和劉時中的《上高監司》等都是些具有進步的思想內容和散發散曲獨特藝術魅力的作品。但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散曲作家,多事追求音律格調,擷取詩詞名句,藝術上趨於雅正典麗,失去了散曲質樸的本色,也就逐漸喪失了它的生命力。到了元末,南戲音樂融入散 曲,出現了南北合套的方式,為以南曲為主的明代散曲準備了條件。
在元曲以外,元代的民謠也很有特色。不過因為曆史距今太遠,流傳下來的很少,目前能收集到的大約隻有二十多首。這些民謠多在元代尖銳複雜的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中產生,所以帶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戰鬥性。
其中有一首是這樣寫的:
解賊一金並一鼓,迎官兩鼓一聲鑼。金鼓看來都一樣,官人與賊不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