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曠古爍今的文化盛宴——輝煌的元代文化(3)(1 / 2)

另外,由於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發達,自宋朝起,就有來華的信仰印度教(即濕婆教)的印度人。總之,應該說元朝對於宗教的寬容政策是成功的,在元朝沒有發生過像西方國家那樣的大規模的宗教戰爭,與統治者的這種態度是分不開的。

名家回眸

作為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元朝統治下的中國文化具有開放性與多元性的特點,在宗教、思想、史學等各個領域,均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內容。

元朝之所以在宗教上采取兼容並包的政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和”的精神,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貴”成功吸收了印度的佛教,容納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形成了曆史上多民族多宗教共生共長的良性文化環境。中國現有的五種主要宗教,除道教外,其他各大宗教均在不同的時期由外國傳入中國,在中國生根、發展。曆史上,各民族和睦共處,宗教和諧共生是主旋律。

理學思想的確立

理學,始創於北宋,經過程顥、程頤,到了南宋時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中後期儒學的正宗。

理學在元代的北傳並取得正統地位,是元朝統治下的漢族儒士,在失去了崇高的政治地位和對國家政治的影響力後,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表現。

理學在北方的廣為傳播始於趙複被俘到北方以後。趙複,字仁甫,德安(今湖北安陸)人,人稱江漢先生,是朱熹門生謝夢先的學生。1235年窩闊台伐宋,攻破德安,趙複被俘,欲赴水自沉,被姚樞救出留在幕中,後隨姚樞至燕京,受到忽必烈召見。忽必烈在燕京立太極書院,請趙複傳授程朱理學,培養了一批理學家,元代著名的理學家姚樞、許衡、劉因等皆出其門。

在金朝,理學就已經在北方的局部地區流傳。金章宗時,信安人杜時升隱居嵩洛山中,以程學授徒,他是在北方傳播“伊洛之學”的第一人。後來,理學著作開始在金境流傳開來。最早在金境公開刊行、造成廣泛影響的,是張九成作解的理學著作選集《道學發源》。

蒙古滅金後,與南宋之間的戰爭展開。1235年,蒙軍攻陷湖北安陸後,俘虜了“鄉貢進士”理學家趙複。趙複被俘後很快得到了元朝的重用,當時元朝行中書省事楊惟中及僚屬姚樞等受命在俘虜中搜求儒、道、醫、卜以及工匠藝人,知道趙複是南宋名儒後,立即護送他北上。趙複被護送到燕京後,在太極書院講學,向他學習理學的人有上百人之多。其中北方儒士姚樞、劉因、竇默、郝經也在其內。在太極書院講學期間,趙複也刊行了自己的著作《伊洛發揮》。後趙複又持此書遍遊河北、山東,宣講程朱理學,將理學思想較為係統地介紹到北方。

所以《元史》認為“北方知有程朱之學”是從趙複開始的。

但由於趙複不願做官,不久就在真定隱居了,所以他並沒有直接促使理學成為官學。許衡則將理學變成了官學。忽必烈經理漢地時,重用儒士,讓姚樞擔任勸農使、許衡做京兆提學。許衡所在州縣都建起了學校。1262年,忽必烈設諸路提舉學校官。許衡在1265年接受忽必烈召見時,提出了采用漢法的五條建議,其中第四條就是:“自各城市州縣都要設立學校,讓皇子以下的普通百姓子弟都能上學,以懂得父子君臣的綱常倫理。”忽必烈接受了這一建議,並逐步實施。後來又在京師設立了蒙古國子學,許衡作為國子祭酒主持國子學事務,在元朝的蒙古人、漢人官吏和貴族的子弟中招收學生入學讀書。國子學的學製體係都是許衡按照朱熹的教育思想確立的。1287年,元朝正式建立國子監學,由許衡的學生耶 律有尚任祭酒,一切也都遵從許衡的體係進行教學。1291年,元朝又在江南諸路學及各縣學內設立了小學,自此從京師到郡縣,元朝統治的各地都設立了學校。

在元代,地方有自由建學的權力,因此書院的數量遠遠超過宋朝,北及大漠,南到雲南,都有地方辦學。書院的山長由政府任命,掌錢穀的直學則由郡守及憲府(廉訪司)考試選補。自京學到州縣學以及書院的學生,經守令的薦舉和台憲官的考核,合格者可出任教官或做吏員。雖然通過這一途徑不能讓讀書人做到省台的要員,但在科舉停辦的時代,仍然給讀書人指出了一條出路。而程朱理學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得到傳播發展的。

程朱理學在全國的廣泛傳播,為元仁宗在1313年恢複科舉考試創造了必要的客觀條件。元代科舉鄉試的程序為蒙古、色目人為一科,試二場。第一場經問五條,第二場策一道。至正時改為經問三條,增本經義一道。經問隻在《四書》內出題,經義須從五經中明選一經為本經出題考試。漢人、南人為一科,試三場。第一場明經、經疑二問,於《四書》內出題,經義一道,從五經中出題,各治一經。

元朝的科舉考試已經和明朝的科舉製度十分相近了。當時的考生在答題時,《四書》用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詩》用朱注,《尚書》以朱熹弟子蔡沈的《書集傳》為主,《周易》以程頤的《伊川易傳》和朱熹的《周易本義》為主,以上三經兼用古注疏,程頤、胡安國的《春秋傳》、《禮記》用古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