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落日喪鍾,帝國隕落(4)(2 / 3)

名家回眸

元朝時蒙古族建立的王朝,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錯綜複雜。對於元末的農民起義和社會矛盾有關學者做出了這樣的評價,王崇武在《曆史研究》中說,元末農民戰爭是在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共同作用下爆發的。在初期,農民軍的主要任務是推倒元朝的統治者,對地主階級的反抗並不明顯。隨著起義的發展,元朝政府的統治逐漸被削弱,農民軍逐漸把鬥爭的重心轉向反抗壓迫他們的地主。然而有的學者認為元末農民戰爭的社會背景是兩種矛盾交織,以階級矛盾為主,民族矛盾隻起到了加劇的作用。不管怎麼說,農民起義促進了元朝的滅亡。北方紅巾軍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他們在元末農民起義中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正是他們最有力地打擊了元朝的有生力量,正因為有了他們的英勇鬥爭,才為後來朱元璋最後滅亡元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朱元璋崛起與北伐

朱元璋幼時名為重八,又一名為興宗,字國瑞,出身濠州鍾離縣一個貧農家裏,自幼喪父母,因此入皇覺寺為僧。郭子興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打敗了在濠州的元軍,元軍撤離濠州時,將皇覺寺焚掠一空。至正十二年(1352)閏三月,25歲的朱元璋走投無路,無以為生,在剛開始加入到紅巾軍的時候,朱元璋隻是個普通的士兵,但是由於他在戰場上的機智勇敢,很快被提拔為親兵十夫長,留在郭子興身邊,第二年因功升為鎮撫。賈魯病死,濠州解圍後,朱元璋領兵攻五河,取定遠,攻懷遠、安豐,後定遠被元兵包圍,朱元璋突圍取含山、靈璧、虹縣等地。

朱元璋很注意自己軍隊的建設。在戰爭過程中,逐漸組成了一支由素質較好、出身較苦、勇敢善戰的淮西人組成的軍隊。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朱元璋到家鄉鍾離發動農民入伍,募了七百多人,其中徐達、邵榮、周德興等人都是朱元璋幼年時的好友,出身都很貧苦。這些人和後來陸續投奔朱元璋的鄧愈、常遇春、胡大海等,朱元璋的親屬李文忠、朱文正、養子沐英等,以及巢湖水師俞廷玉、俞通海父子,廖永忠、廖永安弟兄,桑世傑,張德勝等人,都是朱元璋起義軍的骨幹,有了這樣一批骨幹,有了自己的一支隊伍和郭子興的舊部、巢湖水師,就構成了朱元璋隊伍的基礎。在此過程中雖然不斷吸取地主武裝,但領導權不在地主分子手裏,地主武裝經過改編後逐漸融合在紅巾軍的隊伍裏,因此,朱元璋的隊伍在前期基本上保持了紅巾軍的本色。

至正十三年(1353)冬,朱元璋有了自己的一支隊伍後,開始南略定遠。至正十四年春得驢牌寨“義兵”三千,六月得橫澗山“義兵”二萬、得洪山寨“義兵”數千,於是在定遠時兵至數萬人。七月,克滁州。這時,趙均用、彭早住也東略泗州、眙,郭子興從泗州到滁州,朱元璋把部隊交郭子興管轄,朱元璋由鎮撫升為總管。

至正十四年(1354)十一月,脫脫領元軍包圍高郵,分兵圍六合(今江蘇六合),滁州危急,後高郵元兵潰散,滁州也安全了。朱元璋乘機攻克和州。

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郭子興病死。四月,宋政權任命郭子興子郭天敘為都元帥,郭子興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從此,這支起義軍正式歸宋政權統轄,直到龍鳳十二年(1366)韓林兒死為止,朱元璋采用龍鳳紀年,旗幟等色尚赤。

龍鳳元年(1355)五月,朱元璋因和州缺糧,準備南渡長江奪太平(今安徽當塗),正好巢湖水師李普勝、趙普勝要與朱元璋合作。但李普勝企圖殺朱元璋而合並其軍隊,沒想到反被朱元璋灌醉後投入江中淹死了。於是趙普勝逃歸徐壽輝,巢湖水師大部分為朱元璋所有。六月,朱元璋取采石、太平,改太平路為太平府,以李習為知府。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朱元璋為元帥,以李善長為帥府都事,汪廣洋為帥府令史,陶安做令史。一批儒士開始受到朱元璋的重用。

渡江取太平後,朱元璋下一步的打算就是占領集慶(今江蘇南京)。早在兩年前,定遠人馮國用就曾向朱元璋建議:“金陵是龍蟠虎踞之地,帝王之都,首先攻下它作為大本營,然後四麵征伐,提倡仁義,收攬人心,不貪圖子女玉帛,那麼你就不難平定天下了。”占領太平後,陶安也說:“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攻取它後就等於占領了有利地形,從此可以所向無敵。”於是決定進攻集慶。七月,張天佑攻城失敗,九月,郭天敘、張天佑再次攻城,由於投降過來的“義兵”元帥陳野先叛變,生擒郭、張二帥給元集慶守將、江南行台禦史大夫福壽,郭、張二帥被殺。龍鳳二年(1356)三月,朱元璋親率水陸大軍,三攻集慶,城破,殺福壽等元將,元水寨元帥康茂才投降,朱元璋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置天興建康翼統軍大元帥府,接著,朱元璋分兵克鎮江、金壇。七月,宋政權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簽。不久,宋政權又在應天設江南等處行中書省,以朱元璋為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