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朱元璋雖然有了應天這個牢固的基地,也有了以應天為中心的周圍一些城鎮和地區,但東有張士誠,西有徐壽輝,南有元軍,處境還是比較困難的。針對這樣的形勢,朱元璋采取了鞏固東、西戰線,出擊東南的戰略,取得很大成效。
張士誠,小名九四,泰州自駒場(今江蘇東台)人,以操舟運鹽為業。因平時受富戶欺淩及弓兵丘義的多次窘辱,懷恨在心,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紅巾軍起義爆發後,張士誠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殺丘義及諸富戶,招集苦於官役的鹽丁,起兵反元,乘勝攻下泰州,軍隊發展到一萬多人,連克興化、高郵。張士誠起兵反元,並沒有推翻元朝黑暗統治的決心,因而在元朝統治者剿、撫兩手麵前,漸漸敗下陣來。占領泰州後,元曾多次招降,當時還未投降。占領興化後,元朝又遣高郵知府李齊招降,行省授以民職,不久又反。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自稱誠王,國號大周,改元天佑。
朱元璋與張士誠的接觸是從龍鳳二年(1356)六月開始的。此時張士誠的勢力已達到鎮江,而鎮江已在這年六月為朱元璋所占領,為了穩住自己的腳跟,朱元璋派楊憲去平江與張士誠通好,並致書張士誠說:“吾與足下東西境也,睦鄰守國,保境息民,古人所貴,吾甚慕焉,自今以後,通使往來,毋惑於交構之言,以生邊釁。”但張士誠自恃高郵戰役的大勝,且兵多將廣,實力雄厚,拘留楊憲,出兵鎮江,結果在龍潭大敗,退守常州,朱元璋乘勝包圍常州,俘獲張士誠的二員大將,形勢對張士誠極其不利。十月,張士誠請和,願意每年輸貢糧二十萬石,黃金五百兩,白金三百斤,以此作為犒軍之資。朱元璋得書後寸步不讓,致書張士誠,責怪道:“挑起戰端,責任完全在你。”“我非常討厭你的浮言誇辭。”於是增兵進攻常州。龍鳳三年(1357)又克長興(今浙江長興)、泰興(今江蘇泰興)、江陰、常熟,在常州俘獲張士誠弟張士德。直到龍鳳十二年(1366)朱元璋大舉進攻張士誠前,雙方戰爭規模不大,並各有勝負。
與徐壽輝部的接觸,是從巢湖水師分裂後開始的。龍鳳四年(1358)初,陳友諒、趙普勝進據池州,與朱元璋軍在青陽、石埭、潛山一帶有所交鋒,趙普勝被殺後,陳友諒把進攻的重點放在朱元璋上。龍鳳六年(1360)五月,陳友諒沿江而下,攻池州,不勝,轉攻太平,朱元璋守將花雲、朱文遜等戰死。陳友諒在采石殺徐壽輝,做了皇帝後,就順流而下東取應天,在龍灣遭到大敗,逃到江州,朱元璋乘勝取太平、安慶。其部將於光、歐普祥降於袁州,吳宏降於饒州,王溥降於建昌,胡廷瑞降於龍興,陳友諒越來越孤立了。
朱元璋對東南地區元朝控製的範圍也發動了進攻。龍鳳三年(1357),朱元璋命鄧愈、胡大海克徽州、休寧,進攻婺州(今浙江金華),擊敗楊完者率領的苗軍。九月,朱元璋命費子賢取武康(今浙江德清西)。十月,命繆大亨取揚 州,“青軍”張明鑒投降。龍鳳四年(1358)六月,鄧愈、胡大海取浦江(今浙江浦江)。十一月,朱元璋親征婺州,十二月克之。龍鳳五年(1359)二月,朱元璋命邵榮攻湖州(今浙江湖州)。五月,宋攻權升朱元璋為江南行省左丞相。
八月,命常遇春攻衢州,九月克之。十月,胡大海克處州。龍鳳六年(1360)五月,胡大海攻信州。至此,朱元璋的部隊在皖南、浙江地區占領了許多城市,穩住了南方陣地,從而對西線陳友諒采取了一係列進攻。
隨著軍事上的節節勝利,朱元璋的地位也不斷提高。一方麵,在形式上他還臣屬於宋政權;另一方麵,他的獨立傾向更加明顯。龍鳳七年(1361),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但是朱元璋的作戰部署和政策措施已不受宋政權製約了。早在龍鳳六年(1360)陳友諒進攻應天時,朱元璋就采納了劉基的下述主張:“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協下,名號不正,地據上遊,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所以從龍鳳六年以後,朱元璋把主要力量放在西線,隻是在龍鳳九年(1363)五月鄱陽湖大戰前夕由於張士誠派呂珍進攻安豐,朱元璋為了救小明王,不得不親率大軍北上救援。這時,日益墮落的陳友諒為了挽救敗局,孤注一擲,發動了著名的鄱陽湖大戰。朱元璋以少勝多,打敗陳友諒,最後在龍鳳十年(1364)消滅了大漢割據政權。
張士誠則抓住鄱陽湖大戰這一空隙,乘機要挾元朝政府,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張士誠自稱吳王,請求元朝批準,元廷沒有同意;元朝問其要糧,張士誠不與。此後,他與元朝斷絕了關係,同時企圖突破朱元璋在江南地區的包圍圈,曾派謝再興攻東陽、李伯升率六十萬軍隊第四次奪諸暨、張士信攻長興,都未獲勝,至正二十五年(1365)二月,又派李伯升、謝再興等五次攻諸暨,又遭失敗。